“殿下多心了,臣不敢!”謝逸道:“殿下或許不知,此間作物都是大唐沒有的新蔬果,糧食,籽種有限,每一株都極為珍貴。
陛下關心,只為期盼豐收,培育更多種子,讓百姓可以果腹溫飽,讓大唐無餓殍。不想世子卻……”
剎那間,李泰明白了很多事情,為何謝逸會得淮陽縣男的封號,為何會有個奇怪的上林署丞的官職。留在洛陽宮更不是為了陪李治和兕子玩耍,而是因為這些作物。
自己在長安沒有聽到絲毫訊息,可見是保密狀態,否則不至於種在皇宮,更不至於許多甲士守衛。
新作物是怎樣情況他不知道,但父皇重視是肯定的。毫無疑問,自家兒子的任性的行為,確實犯了大錯。
謝逸見狀,心中冷冷一笑:續道:“世子年幼無知,情有可原。不過這有句話說得好,子不教,父之過。世子之舉,於公險誤朝廷溫飽天下百姓大計,有愧天下百姓;
於私有損陛下仁愛之名,若不思悔改,不加以補救,恐有不仁不孝之說,請魏王殿下三思。”
話音落地,頃刻之間,魏王李泰的臉色為之一變,憤然目光落在謝逸身上。
第五十五章 為君敢與天下敵
謝逸是危言聳聽,卻也字字誅心。
李泰是聰明人,他心裡很清楚,父皇那些決不輕饒,格殺勿論的話絕不會用到自家兒子身上。
先不說稚子無知,父皇又豈能對自己的親孫子下手?
新作物雖然珍貴,卻也只是損壞了幾株而已,並未鑄成不可挽回的大錯,估計也就是責罵幾句就完事了,不會有大問題。
如果只是這樣,李泰不會放在心上,但謝逸後面的幾句話,卻讓他不寒而慄。
子不教,父之過。
父子一體,只要兒子犯錯,最終都會牽涉到自己身上,要自己來承擔一切後果。
李欣年幼,犯錯說得過去,但做父親的總該明白事理吧?若再不管教,不教導,甚至偏袒縱容,那他李泰就是一錯再錯。
尤其是謝逸幾句話將其上升到對蒼生黎民不仁,對君父不孝的高度。如果他繼續維護包庇兒子,就得硬扛起這頂可能壓死人的大帽子。
堂堂魏王,天潢貴胄,不會將一個縣男的威脅放在眼裡。但他必須考慮旁人,考慮輿論,如果此事傳揚出去,會演繹成什麼版本?會產生怎樣的後果?
魏王教子無方,縱子行兇都是輕的,在民以食為天的年代,毀壞莊稼才是人神共憤的大罪。
吳王李恪只是行獵時踩踏農田,便惹得朝中御史彈劾,最終被削掉數百封戶才了事。
自家兒子毀掉的是父皇夙興夜寐,於皇宮御苑“躬耕”種植,能夠讓大唐百姓溫飽的新作物,每一株都金貴異常。
這罪過可比吳王縱馬踩踏農田嚴重多了,天下還有多少人吃不飽飯?百姓聽聞焉能沒有怨言?御史言官風聞之後會是何反應?誠如謝逸所言,稍有不慎,就會落得不仁不孝的罪名。
作為一個有夢想,有抱負的親王,名聲有多重要李泰最清楚不過,愛惜羽毛是必然,必須的。
所以謝逸的話便不是危言聳聽,現在也不能與謝逸衝突,哪怕自己是尊貴的魏王,更有權勢,也必須息事寧人。
否則天知道會有怎樣的傳言,怎樣不堪設想的後果?李泰有些擔心,那些爭相直諫的大臣定然讓人頭疼,何況說不定還有隱藏在後的黑手。
李泰清楚地記得,半月前離開長安時,嫡親的太子哥哥前來相送。表面上兄友弟恭,諄諄叮囑自己一路小心,到洛陽後盡心侍奉父皇云云。但是背地裡,恐怕是咬牙切齒,大有提防憤恨,甚至除之而後快之意。
這樣要緊的時候,如果留下此等罪責與話柄,東宮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