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辭職。而作為文人政爭必殺技的民謠,也開始對溫體仁進行“歌頌”,對溫體仁及其政治盟友破口大罵:內閣翻成妓館,烏歸王巴篾片,總是遭瘟(溫)。這首民謠以姓氏和籍貫為影射,“烏歸”即烏龜,指的是烏程籍的首輔溫體仁;“王巴”即王八,指的是內閣輔臣四川巴縣人王應熊;“篾片”的意思是那些陪人唸書、下棋、畫畫等幫閒的人,類似於現在的三陪,這裡用來指另一位內閣輔臣吳宗達。
——溫體仁、王應熊、吳宗達三位閣臣的關係不錯,在政治立場上也都是東林黨人的死敵,因此東林黨人把他們罵作是烏龜、王八和三陪,內閣也因為有這三個人,而被天下文人諷刺為妓館。
但實事求是地說,跟崇禎年間的其他幾位首輔相比,溫體仁的人品和才能,已經算是很不錯的了。
首先,溫體仁精明幹練,有很強的工作能力。內閣政務繁忙,刑名錢糧,頭緒繁多。每遇到複雜的難題,眾位輔臣都皺起眉頭面面相覷,只有溫體仁一目瞭然,從來不出現錯誤和駁改,因此內閣其他的輔臣都很佩服他的敏練。其次,溫體仁十分清廉,京中的宅子還是皇帝賞賜給他的,除此之外,便是再無餘財,從不肯收受絲毫賄賂。比起前任周延儒首輔宰執天下四年,就積累下的驚人家產相比,溫體仁這個首輔可真是大明開國以來最清廉的宰相了,甚至可以與嘉靖年間著名的清官海瑞相提並論。就連對他恨之入骨的東林黨人也不得不承認,溫體仁“苞苴(意為賄賂)不及門”。
把這樣一個清廉、能幹的首輔打成奸臣,不管怎麼看都實在是有失公允。說起來,溫體仁這首輔只要想做事,就肯定容不得只會嘴巴亂嚷而不務實事的東林黨人拆臺,沒了東林的拆臺,他這首輔才能真正的將國家大事做起來。然而,東林黨人的邏輯就是:東林黨人永遠都是好人,所以排擠東林黨人的溫體仁是壞人。這種邏輯是不要臉也不講理的強盜邏輯,是沒腦子的豬頭邏輯,但因為東林士人把持了話語權,在他們的主持下編寫歷史的緣故,在當時和之後的很多個世紀裡,就是沒有人能夠駁倒這個荒誕的邏輯。
另一方面,溫體仁的人品和才能,在明末諸臣之中固然還算可以,但也只是矮子裡面拔長子罷了,充其量只是個拆東牆補西牆的裱糊匠,而不是什麼能夠力挽狂瀾的偉人。
尤其是在這個被諸多穿越者極大地改變了的明末時空,溫體仁藉著大淩河慘敗的東風,剛剛鬥倒了周延儒,升任內閣首輔沒多久,就遇上一系列堪稱天崩地裂的超級大禍事——福建黃石叛亂、登州陳新謀反、山東聞香教起事、宣大邊軍內訌、陝西流寇破太原殺藩王、關寧軍倒戈投虜、女真兵再入京畿……這其中無論哪一樁哪一件,都是能夠震動整個天下的劇變,可是如今卻偏偏湊在了一塊兒同時爆發!如此多的悶棍砸下來,讓初登首輔之位的溫體仁一時間當真是手足無措,簡直都快暈了。
更要命的是,作為東林黨的死敵,溫體仁這個首輔,眼下等於是孤獨地在跟整個官僚系統搏鬥。雖然身為首輔之尊,奈何在閹黨遭到清洗,又得罪了東林黨之後,溫體仁只有寥寥幾個親信可以幫襯,面對滿朝東林黨的拖後腿,他又能使得了什麼力?大明帝國如今是內憂外患,可他溫體仁何嘗不是內憂外患呢?
甚至即使已經到了這般生死一發的危機關頭,朝堂上的東林黨依然在孜孜不倦地拖後腿——眼下溫體仁雖為首輔,但朝中的要緊位置卻都是東林黨人,內閣頒發的命令根本得不到六部的有效執行。
甚至就連內閣諸臣也都不是一條心:比如內閣次輔錢士升,就是成名極早的東林元憲,資歷比錢謙益還要老,原本跟溫體仁不是一路人。但在晉升首輔之後,面對朝廷上下諸多東林黨官員的集體怠工和不配合,溫體仁深感獨臂難支,便決定讓出職位,容納反對派,引了錢士升這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