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69部分

病急亂投醫的南京朝廷,還腦洞大開地在市井之間張榜招募“忠貞義士”,想要募集一批滿腔熱血的青年士子,到杭州去發動百姓,進行抗戰……只是榜文懸掛了三天,依然沒有幾個人來應募:既沒有賞金,也不給提拔,有哪個傻瓜願意去被賊人圍攻的杭州這等險地去送死啊?

然而,面對髡賊的大舉來襲,別人可以退縮,張岱這個復社名士和著名紈絝卻萬萬退不得——他的家族、宅邸和田莊產業,絕大多數都在杭州和紹興一帶。髡賊一來,勢必會玉石俱焚……於是,在南京四處活動求援無果之後,無法放棄家族責任感的張岱,只得在復社同仁的安慰和憐憫之下,約上了幾個相熟的杭州士子,帶著“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氣勢,僱了一條漕船踏上了返鄉之路。

然而,雖然憑著一腔責任感和使命感,決心要“捐軀赴國難”,但具體到了杭州之後能夠做些什麼,張岱卻是連他自己也心中無數——毫不客氣地說,雖然他四書五經讀得不錯,琴棋字畫也很精通,寫的文章更是能被選入後世的語文課本,對大明朝廷的政壇鬥爭也參與得有聲有色……偏偏對戰爭沒有半點認識!

——幾百年來,江南計程車人一直全力供子弟讀書,學習詩詞禮法、聖人經典。因為只要有子弟考得功名,家族的安全就有了保障,就不會被官府欺負,不會被栽贓陷害,還可以反過來欺負和陷害那些沒功名的人。正是因為這些巨大的好處,所以在江南士大夫的心目中,讀聖賢書是唯一的正經事,只有把聖賢書讀好,才是有出息、有家族責任感的“棟樑之才”。家族的安全和延續也完全寄託在這些子弟身上。就算不能考取功名,只要在士林中有著良好的名聲,官府多半也會給一點面子,真要遇到事也不會找不到門路。

退一萬步說,即使在那種烽火連天的戰亂年代裡,各路軍隊為了避免遭到太激烈的抵抗,以及迅速獲得對城市和鄉村的徵稅能力,在勝局已定之後,一般也都會對本地的縉紳和胥吏好言相待。

——明朝中葉肆虐一時的倭寇之患,其實從來都不是真正的外來入侵,絕大多數的倭寇首領和七成以上的倭寇成員都是中國人,日本人不過是充當了精銳打手而已,實質上乃是閩浙各個海商/海盜集團的混戰。於是就出現了這樣詭異的怪現象……一方面倭寇到處劫掠百姓,讓民間苦不堪言,一方面沿海各地的縉紳地主,又跟倭寇普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甚至合作走私做生意,清剿倭寇就等於斷了他們的財路……

鑑於這樣的社會氛圍,江南計程車大夫之中,雖然有不少誇誇其談、好言兵事的“兵法家”,也有一些認真讀過兵書的,但要論真正上陣廝殺、浴血掙命的猛士,卻是連一個都難找——因為根本沒那個必要。

而且,以明末發展到登峰造極的“文貴武賤”之風,如果有哪個愣頭青真的“自甘下賤”去帶兵的話,恐怕非但得不到讚賞,還會遭到整個家族的鄙視和恥笑,甚至連書院同年們都有可能會與他絕交……

“……不過現在的世道不是這樣了,三百年來的規矩全都被打破了。即使是有功名在身,即使在士林中享有盛譽,那澳洲髡賊也是想打就打,想殺就殺,比當年的倭寇還要不知規矩!如果我們不能奮起反抗的話,僅靠科舉得來的功名,是保不住我們的族人和產業的。束手就擒的唯一下場就是全族覆亡!”

回憶起剛剛在蘇州、嘉興遇到的幾個逃難鄉紳,對澳洲髡賊各種“殘酷暴行”的悽慘哭訴,張岱不由得感到心情更加沉重——之前的幾年裡,作為一個喜好新奇玩意兒的紈絝子弟,張岱一直對澳洲人生產製造的各種東西抱有極大的好感。但現在,這些心靈手巧、能夠做出許多好東西的澳洲人,卻變成了殺人如麻、無惡不作的兇殘髡賊,實在是讓張岱的腦子一時間有點轉不過彎來,彷彿有種“萌物變成猛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