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61章 唐高宗駕崩

據《舊唐書》所記載:弘道元年十二月四日。

即公元 683 年,唐高宗李治崩逝於東都洛陽貞觀殿。

喪鐘沉重地敲響四十五遍,那悠遠而悲愴的聲音在整個洛陽城的上空迴盪,彷彿在訴說著一個時代的終結。

百姓們聽聞喪鐘之聲,皆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

街頭巷尾,人們停下了匆忙的腳步,靜靜地佇立著,面容肅穆。

老人們眼中噙滿淚水,他們回憶起李治在位時的安穩歲月,那時國家太平,百姓安居樂業。

他們嘆息著,感慨著這位仁君的離去。 年輕人們的臉上也寫滿了哀傷,

他們雖沒有親身經歷過李治初登皇位時的風雲變幻,

但也深知這位帝王為國家所做出的努力。

他們擔憂著未來,不知新的統治者能否延續這份繁榮與安定。

集市上,商戶們紛紛放下了店門的簾幕,以示哀悼。

街道上不再有往日的喧囂,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沉寂。

婦人們在家中默默垂淚,為帝王的離去而悲傷。

孩子們看著大人們悲傷的模樣,似懂非懂地感受到了一種沉重。

此時,一位名叫孟逸雲的閒遊詩人聽聞李治駕崩的訊息,心中感慨萬千。

他揮筆寫下一首名為《悼唐高宗李治》的詩句:

喪鐘敲響震東都,帝去貞觀殿影孤。

永徽仁政興邦國,顯慶賢謀拓版圖。

薄賦輕徭民力盛,納言任士政風殊。

面色蒼白龍榻臥,眸光黯淡命將枯。

君王此去千秋遠,留得哀愁滿洛都。

這首詩迅速在百姓中流傳開來,成為了人們對李治的深深懷念和祭奠。

整個洛陽城彷彿被一層陰霾所籠罩,百姓們在悲痛中緬懷這位帝王,願他在天之靈安息。

嗣聖元年(684 年)五月,天空似乎也籠罩著一層肅穆的氛圍。

唐高宗李治的靈柩在莊重的儀仗護送下,緩緩移靈長安。

長長的送靈隊伍如同一條沉默的河流,蜿蜒前行。

旌旗在風中微微飄動,彷彿也在為這位曾經的帝王默哀。

士兵們神色凝重,步伐整齊,他們肩負著護送帝王最後一程的重任。

靈柩中的李治,曾經是大唐的君主,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與故事。

如今,他靜靜地躺在那裡,告別了曾經輝煌的宮殿和他所熱愛的江山。

百姓們紛紛佇立在道路兩旁,目送著靈柩遠去,眼中滿是哀傷與崇敬。

他們知道,這位帝王為國家和人民付出了許多,他的離去是大唐的重大損失。

同年八月,李治被葬於乾陵。乾陵周圍山巒起伏,氣勢雄偉。

這座宏偉的陵墓,也是後來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之地,也是他們傳奇一生的最終歸宿。

在陽光的照耀下,乾陵彷彿散發著一種莊嚴而神秘的氣息。

它見證了歷史的滄桑變遷,也承載著後人對這位帝王的懷念與敬仰。

李治的離去,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但他的功績和故事將永遠流傳下去,成為大唐歷史中璀璨的一頁。

這一天,陽光明媚,風和日麗,我和柴墨峰一起進入了宏偉壯麗的大明宮。

準備拜見武皇太后。我們懷著敬畏之情,一步步地走進宮殿。

當我們來到殿內時,行完叉手禮後,緩緩地抬起頭來。

只見一身莊重威嚴的玄衣的武皇太后正端坐在案桌前。

專注而認真地整理著大臣們呈遞上來的奏摺。她的神情嚴肅,眼神中透露出睿智和決斷力。

武皇太后在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