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桓對整個高麗的宋軍部署重新作出安排,大部分軍隊都調往北方,駐紮在與金國接壤一線。
當然基於與金國的良好關係和雙方和平協議的要求,距離實際控制線一百米以內不駐紮軍隊,雙方都按照這個要求來執行,這樣就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軍隊之間各種原因導致的摩擦。
而雙方的巡邏隊在邊境相遇,也能友好相待,甚至還附贈禮物。
只是金國人看見大宋軍隊裝備日新月異,十分羨慕大宋的單兵裝備,有單兵帳篷,一人雙馬,吃的喝的都遠遠超過他們,鎧甲又貼身,防護力又好,而且穿在身上還十分輕巧。
反觀金國人,雖然也擁有一人雙馬,可是用來託運裝備的馬上面託運的東西簡陋寒酸,大部分的將軍士兵都沒有鎧甲,披甲率遠遠低於宋軍。
而且使用的鐵甲又重又冷,冬天能把人凍死,夏天能把人熱死。
趙桓到了高麗和金朝邊境視察,然後率軍登船離開高麗,從海陸返回大陸,在天津衛登陸,劉錡親自率軍到天津外海港迎接。
趙桓率軍入駐幽州,在幽州慰問了軍民,並聽取了劉錡和安撫使關於當地情況的彙報。
趙桓還抽空接見了投降過來的完顏昌。
對於完顏昌跟蒲魯虎,趙桓一直沒有封他們的官,但是給予他們足夠的保護,並賞賜了大量的金銀。
畢竟現在大宋與金國是簽署了和平協議,若是對投降的金國和將領予以重用,大張旗鼓冊封為高官的話,必然會引起金國的不滿,金國人也很可能對逃亡到金國的大宋官員同樣封以高官。
雙方這樣做,只會導致更多的在當地混不下去的軍官和大臣投向對方,這不是一個好事。
所以趙桓雖然接納了這兩個人,私底下給予了很多錢財,但明面上卻沒有封任何官職,以免刺激金國,趙桓現在不想動金國,也不想與金國發動戰爭。
在歷史上,這時期大宋與金國之間處於相對和平時期,因為簽訂了紹興合議,歷史走向是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爭,趙桓不想節外生枝。
否則突然發動了歷史上沒有的戰爭的話,他是無法預料的,對戰爭的結局就不可控了。
從幽州視察完畢,趙桓率大軍直接經幽州到開封的柏油公路回到了開封。
……
皇帝趙桓出去轉了這一圈回來,差不多用了一年半的時間。
這一年半里,大宋在黃小潤的攝政統治之下一切井井有條,就算是後宮,也沒有見到什麼么蛾子。
而黃小潤在李綱、趙光等大臣輔佐下,治理國家的能力有了進一步提升,讓趙桓非常滿意。
調任皇家總管的趙鼎也把皇家產業管理的蒸蒸日上。
皇家產業的收入成了趙桓總收入中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筆,而且這些產業不僅僅是給趙桓帶來了鉅額的收入,還給百姓提供了數百萬的工作崗位,可以說大宋絕大部分產業都屬於皇家產業。
當然,為了更多讓利於民,趙桓的皇家產業很多都是對外集資的,讓民間資本參與經營,實行股份制,當然皇家是始終處於絕對控股狀態。
大宋的造船廠這些年來製造了大量的戰艦和民用商船,大部分是木質的,外面包裹鐵皮,增強其抗攻擊力,同時還生產了大量的純鋼鐵的戰艦,並且配備到了各集團軍海軍之上。
海軍中這些鐵殼船整體都是鋼鐵打造,外面塗上油漆防腐蝕,鋼鐵戰船的造價比木質戰船要高得多,也更加堅固,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是能抵禦火攻。
下一步對戰朱羅王朝和地中海的羅馬帝國,將來可能發生的海戰,趙桓必須高度警惕對方的希臘火這種神兵利器。
所謂希臘火,實際上是一種燃燒彈,主要原料來自於石油,將這種火透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