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7頁

至於做官,因為大秦如今官吏分明的制度,州縣衙門也比照朝廷六部分成六房,負責具體種種事務。而管理六房的,則是那些對當地情況更加熟悉的小吏。偶爾有需要官員自己決定的事,也完全可以倚重聘請的師爺,自己只要當個甩手掌櫃就好。

所以就算是知州、知縣這樣的地方官員,號稱&ldo;親民官&rdo;,實際上大部分官員仍舊不通俗務,連地都沒下過。連五穀都分不出,更遑論寫出相關的文章?

這才是那麼多奏摺之中,卻沒幾封提到農事的根本原因。

既是不願,也是不能。

李定宸自然也是知道這一點的,但他仍舊在朝堂上發作了一次,卻是要讓下面的官員知道自己的態度。‐‐皇帝重視農事的方式,跟所有人想的都不一樣。

在態度擺出來之後,他便又像之前那樣,要求所有官員上摺子,寫自己對農事的瞭解和認識,以及在此基礎上給朝廷的建議。

這個議題著實令人傷腦筋,見大部分朝臣都苦著臉,李定宸心裡積著的那口氣才稍微順了些。

至於這些官員為了寫奏摺臨時抱佛腳,翻書乃至招來自家負責耕種的佃戶詢問,他都不在意。他的目的就是要讓這些人重視,至於重視的方式,急切之間倒不必太過在意。

但即便如此,最後送上來的奏摺也還是令李定宸十分失望。

大部分奏摺的內容非但不切實際、狗屁不通,更重要的是沒有半點內容。幸而偌大個朝堂,倒也不是真的一個知農事的人都沒有,總算有那麼一部分看起來還算像樣的。雖然內容沒什麼新意,但至少條理分明,提出的建議也都是可行的。

法不責眾,寫不出東西的人那麼多,李定宸自然也不可能有什麼處罰。但他可以賞賜寫得好的。

一批批金銀絹帛流水一般從宮中送出去,自然也讓看到這一幕的官員們心中逐漸生出不同於以往的想法。也許他們還是看不起農事,但既然皇帝重視,他們也不吝於擺出重視的態度卻學習。

而李定宸此刻,則正在跟幾位部閣重臣商議,張貼皇榜在民間尋求精通農事的賢才,同時往各州縣發文,要求各地選送經驗豐富、擅長種地的老農入京。

朝中沒幾個知農事的臣子,甚至就是站在這裡的幾位,除了一兩個有些外放經驗,而且的確做了實事的,其他人在這上面同樣一竅不通。所以李定宸的提議,他們根本沒有底氣反駁,十分順利的透過了。

其實李定宸提的是後面這一條,因為他根本不相信能有多少精通種地的讀書人。

但在大臣們的要求下,還是加上了第一條。雖然不抱希望,但若是真的有,李定宸也不介意重用他。

大概是因為心虛,這一回李定宸的要求,整個朝廷從上到下都十分配合。所以很快皇榜就張貼出去了,內閣發出的公文也正在快馬加鞭送往各地。

不過事實證明,大秦地大物博,人傑地靈,萬萬人之中,總有幾個能人異士。即使大環境推崇經典而鄙薄俗務,但同樣也有對這些事感興趣,並且一直在進行研究的人。

皇榜張貼之後,李定宸就陸續招收到了幾個人才。

其中有位姓劉的老大人,經歷堪稱傳奇。他幼年喪父,是由寡母帶大的,所以每天都要下地幹活,只有早晚才能騰出一點空閒讀書。就這樣耽擱到了四十歲,才終於中了舉人。

中舉之後,同鄉的官紳之家都送了銀錢,又有百姓自願帶著土地來投,他不必操心俗務,苦心攻讀,便中了進士。

可惜後來沒什麼官運,二十年的仕宦生涯,基本上都在做親民官。而他因為自己的出身,跟普通官員不同,非常重視農事,甚至會跟百姓一起下地幹活。

致仕之後,他回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