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的說法。
“這些官員們,攻擊我的其實就是兩點。
“第一點,認為我給國家帶來了損失,各地的倉儲都在快速下降。這樣一來,未來一旦有災害發生,就會導致救災的糧款不足。
“第二點,認為我在給自己謀取私利。有人說我是在博取名望,也有人說我是在給朋黨牟利。
“雖然這些保守派的官員會想盡一切辦法攻擊我,但他們的攻擊應該也不是空穴來風,必然要打在我的軟肋上。
“而皇帝本來對我如此信任,卻在第一年就將我罷相……這說明他們的攻擊確實生效了,讓皇帝也不再信任我。
“也就是說,我的新青苗法在客觀上,確實造成了這些後果?
“不對啊,這是無息貸款啊,為什麼會帶來損失呢?
“難道說……那20的利息,是必不可少的?”
楚歌一番苦思冥想之後,突然腦海中靈光一閃,豁然開朗。
他是個文科生,對經濟學其實並沒有那麼深刻的認識,所以在一拍腦袋想出無息貸款這個辦法時,其實並沒有什麼經濟學的知識作為支撐。
而此時他反思一番之後,突然意識到了,無息貸款在這個年代根本就是不可行的。
王文川為什麼一定要將利息定為20?
只是為了給國家掙錢嗎?
要知道,按照記憶碎片和歷史上的真實記載,王文川在地方上二十年,早在做知縣的時候,就已經試行過青苗法。
很多人說,王文川變法應該先搞試點,再推行全國。
但他們不知道的是,王文川已經搞過試點了,而且效果極好。
也正是因為王文川在做知縣的時候搞的試點,讓他名聲大噪,這才能夠順利進入朝廷中樞,受到皇帝青睞、開啟變法。
也可以說,在他變法之初,是眾望所歸的。
楚歌倒推了一番,認為這20的利息是導致青苗法失敗的關鍵,但此時深入分析一番,卻又發現王文川的做法其實另有深意。
這其中有一個關鍵詞,叫做“風險控制”。
楚歌一廂情願地搞了個無息貸款,並認為在理想狀態下,這可以促進農業發展、保護農戶利益,從而間接地給國家增加賦稅收入。
但如果因為歉收,導致有農民還不上呢?
只要有一個農民還不上,那國家不就虧了嗎?
作為對比,其實可以考慮一下民間借貸的利率。
民間借貸的利率,高達100甚至200,這一方面是因為富商大戶貪婪,想趁機發財,但另一方面的原因在於,這種借貸的風險太大,違約成本太高。
就拿青苗法的20利息來看。
在最理想的情況下,十個農戶借貸後全都還上了,那麼官府就賺20。可是,如果十個農戶中有那麼一兩個農戶因為種種原因沒有還上呢?那這次借貸基本上就等於是白折騰。
在古代,農業經濟實際上是十分脆弱的,基本上是看天吃飯。播種的時候,農民如何確定今年一定風調雨順?
如果豐收自然好,皆大歡喜;可如果欠收,大範圍違約的情況幾乎難以避免。
所以,那些民間的高額借貸,之所以利息定得如此之高,有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違約的人太多。
如果利息定得低了,幾乎是必然會虧的,即便不虧,這個過程收益太低,也不會有人去費勁瞎折騰。
如果把青苗法的利息定到20以下,虧損的可能性就已經很高了。
楚歌搞了個無息貸款,只要有一個農戶還不上國家就得虧損,這就更麻煩了。
他又重新研究了一下王文川之前的青苗法方案,發現王文川是有風險控制意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