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和派認為,打那是肯定打不過的,如果一旦打起來,雙方死傷慘重,金人的火氣上來了,到時候再和談,可就不是現在的這種條件了。
就好像兩個人打架,其中一個人打上門來的時候,如果好言好語地勸說、給包一個大紅包,那麼對方說不定就會退去;但如果雙方已經打起來了,不管誰輸誰贏,此時再想講和,可就不是一個紅包能解決的事了,醫藥費和各種賠償是肯定少不了的。
而對於齊朝來說,送錢其實並不是什麼特別丟人的事情,畢竟之前送歲幣已成慣例,也確實給齊朝爭取到了和平,還活活熬死了之前的敵國。
再多的歲幣,以後也都可以從邊境貿易中賺回來。
乍一聽,莫名還是挺有道理的。
事實上主和派的這種說法在齊朝一直都很有市場,甚至許多皇帝就是這麼想的,也大力支援。否則主和派也不可能在朝堂中跟主戰派分庭抗禮,得到這麼多的支援。
楚歌默默地嘆了口氣。
其實以後人的角度來看,已經證明主和派的說法,根本就是純粹扯淡。
有兩個關鍵點。
第一是現實中的兩人鬥毆,與兩國相爭是完全不同的。兩人鬥毆往往會有外部力量干涉,一方不至於徹底將另一方打死;但兩國相爭,滅國未嘗不是一個更好的選項。
對於金人來說,他們的胃口是無限大的,怎麼都不可能一開打就滿足。
之前齊朝能用歲幣熬死敵國,不代表這次依舊能。就算這次能,下次多半也就不能了。
所以歸根結底,歲幣能買平安這只是當時的經驗使然,實際上說穿了,也不過是“我死後哪管洪水滔天”。
第二個道理則是,在戰場上拿不回來的東西,在談判桌上肯定也是拿不回來的。
事實上壓根沒有戰或和的這兩個選項,只有戰這一個選項。
和,是根據戰的結果來確定的最終方案。
如果戰場上打不贏,那麼主和派也只能是全盤接受對方提出的所有要求,指望著這些主和派用仁義道德和慷慨陳詞去跟金人砍價?那絕對是想多了。
可這樣淺顯的道理,齊朝的這些皇帝中,明白的卻是少數。
或者他們心裡明白,只不過就像古代謀士給君主出的上中下三策一樣,上策從一開始就是他們能力範疇之外的事情,所以壓根也不是一個可選項。
整飭軍備、抗擊金人畢竟太難了,還是賣國求安,更容易一些。
反正也都不礙著他們繼續跑過長江去繁華之地當皇帝。
楚歌偷偷打量著齊英宗,發現他看向唐欽的眼神顯然更加青睞,而對於李伯溪則是帶著些畏懼或是排斥的敵對情緒。
不過這種複雜的感情,顯然不全是處於主戰或主和的路線問題,還有其他的東西夾雜在內。
對於其他玩家來說或許意識不到這一點,但楚歌卻很清楚。
此時在朝堂中,還有另外一條看不見、但卻發揮著巨大作用的矛盾,深埋起來了。
那就是齊英宗這個兒子,與齊惠宗這個跑路老爹之間的矛盾。
而這個矛盾,也是促成靖平之變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
此時這條線索還沒有顯現出來,但它卻是齊英宗日後一系列行為的深層動機。
------題外話------
今天給娃打疫苗去了,更新時間慢慢調整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