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宋老生。
第二場關鍵抉擇是河東與屈突通對峙。
按照原本的歷史發展,此戰遲遲打不開局面,梁高祖猶豫不決,裴寂主張消滅屈突通後再過河,而秦王主張兵貴神速應該馬上過河入關中。
梁高祖考慮了半天就選了個折中方案,一部分圍河東一部分過河,而事後證明秦王是對的,渡河後順風順水奪取永豐倉,義軍勢力快速壯大。
而在這兩次的關鍵抉擇中,李鴻運也繼續發揮自己的神棍本色,對戰爭形勢進行了精準預言。
在霍邑之戰中,先是全力支援秦王勸說梁高祖不能退兵,而後在排兵佈陣時,又讓梁高祖刻意提防左軍、中軍的軍陣,又建議安排秦王的騎兵在高處埋伏,在關鍵時刻有扭轉乾坤之功效。
在河東與屈突通對峙時,不僅贊同秦王的決策,要求梁高祖快速渡河奪取永豐倉,並且還主動要求跟隨秦王一起,快速擴張勢力,並在攻取長安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其實這些選擇,多半是秦王或者其他謀士提出的,梁高祖是最終的拍板人,沒有李鴻運,歷史也會這麼走。
但李鴻運要麼事先說出這些方案,要麼在所有人猶豫不決時鼎力支援其中的一種方案,就製造了一種錯覺:彷彿他才是那個一錘定音的人。
雖說最後拍板的是梁高祖,但彷彿每次齊王一發話,梁高祖就下定決心了。
而且,事後總是證明,齊王是對的。
雖說秦王也屢屢被證明是對的,而且跟齊王的意見高度一致,但齊王給出建議時往往能權衡多個方案,所以給梁高祖的感覺,就更老成穩妥一些。
比如與屈突通對峙時,秦王建議立刻渡河攻取永豐倉。
而齊王給出的建議是,梁高祖可以留一部分兵馬繼續與屈突通對峙,而他與秦王只要一半兵馬即可。
因為李鴻運很清楚,即便他要全部兵馬,梁高祖也不會給。
所以乾脆只要一半,反正真實歷史上秦王就只靠這幾萬人也能快速幹掉長安周邊的各個勢力,並快速發展壯大。
如此一來給梁高祖留下的印象就是:秦王能征善戰,看事情很清晰,但齊王卻更勝一籌。
因為齊王不僅能看到秦王看到的,還能綜合實際情況,總是給出最符合他心意的方案。而且,齊王似乎比秦王還要更加自信,事後也果然證明這種自信是正確的。
雖然這種自信實際上是狐假虎威,但秦王這隻“老虎”都看不透,更何況是其他人。
於是,齊王的謀略和戰術能力,在梁高祖心中的地位瘋狂提升。
在跟隨秦王掃平長安周邊的過程中,李鴻運也刻意地參加了一些謀劃。
其實這個環節,李鴻運是有點虛的,因為這些沒聽過名字、兵力不詳、也壓根不知道歷史上是怎麼打贏的人,他給不出什麼太好的建議。
但他也有辦法。
透過巧舌如黃這個天賦和之前的一系列行為,他已經完全贏得了秦王的信任。
所以,只要秦王制定了一個方案,他點頭稱是就行了。
秦王不僅不會以為他在湖弄,反而會很高興,認為自己這位充滿遠見卓識的兄弟跟自己想到一塊去了。
就這樣,李鴻運用狐假虎威的方式,從晉陽起兵開始,一路跟著秦王攻下長安、並建立了不錯的威望。
雖然他的年紀還很輕,但自古英雄出少年,已經沒有人敢輕視他。
而後,梁朝建立,梁高祖稱帝,立太子,封秦王、齊王,改元武德。
做了這麼多的準備工作之後,終於來到了淺水原之戰。
秦王病倒之後,李鴻運完全不給劉文靜面子,硬是從秦王手中接過指揮權。
此時他是齊王,並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