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的源流(1)
先來談一談儒教。由於使用了“教”字,有人便認為這與宗教相關,也有人持不同觀點。根據“宗教”的定義,從某種神教價值觀來看,兩者確實相去甚遠。然而,從“儒”包含的意義來看,其祭祀祖先、天地的色彩又極為濃厚。
祭祀時供奉物品被稱為“薦”。魯迅(1881—1936)在留學日本時,剪掉辮子,決意參加民族革命時,曾在詩中寫道
——我以我血薦軒轅
軒轅一詞,所指的是中國人始祖——黃帝。為了祭祀遠祖,年輕的魯迅寧願奉上自己的鮮血,表明了自己誓死的決心。
向先祖供奉物品,頌讀祭文,希望祖先享用。如同在信的末尾會註上“敬具”一樣,在祭文的結尾處往往注有“尚饗”(意為請接受)一詞。在中國,曾用白話文寫過祭文,然而在結尾處仍然注有“尚饗”。
之所以向先祖供奉物品,懇請祖先享用,源於相信靈魂的不滅,這與宗教不無關係。
祭祀或禮儀,從形式來講,很容易被流傳下來。如同前面提到的祭文中“尚饗”一詞被作為結束語一樣,都是被形式化了。然而,儒家理論中也有講述現實生活的教訓、處事指南的部分,這一部分十分生動,不同於祭祀部分的形式化,從而對人們產生了很深的影響。於是,認為“儒”是專門講述現實世情況,而異於宗教的觀點便產生了。
但同時,認為中國自上古時期便是非宗教國家的誤解也產生了。有人認為,中國不存在在某處有所謂的神靈生活著並具有支配一切的神聖力量的說法。馬克斯·韋伯(MaxWeber,1864—1920)就持這種觀點,實際上並非如此。
古代殷王朝的首領就是典型的神父之王(聖者之王)。
20世紀初,隨著殷墟的發現和大量甲骨文的出土,有關殷朝的情況便被揭示出來。直至當時,有關殷朝只是虛幻王朝的說法,還在一些權威的研究者之中流行。
殷王朝的始祖受封於名為商的地區,經過數次遷都,最後的二百多年一直建都於殷,因此該王朝被稱為商或殷。甲骨文中專門使用了“商”,這似乎是種自稱。至今,中國的博物館展示板上或圖例說明中,大多使用了“商代”這種稱號。然而,自《史記》以來,“殷”被一直沿用,所以此篇也統一採用“殷”的稱號。
在殷代,所有的事情都是透過占卜來決定的。牛的肩胛骨或龜殼在經過整治、燒灼(鑽孔放入火中燒)後,表面會呈現出裂痕,占卜師便可用此占卜兇吉,如同看手相一樣。占卜由王來主宰,也就是說殷王獨掌著祭祀權。殷王是神聖王朝之主,主宰著王朝。
參觀殷墟的1001號墓可見,其內部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有6具殉葬者的屍骸,東部伸出的部分(被稱為耳室)有4具屍骸,南墓道有59具無頭屍骸,在墓的外面還埋有68具殉葬者屍骸。此外,還有22座殉葬墳墓。有如此眾多的殉葬者,充分體現了殷王作為現世人神的特殊身份。
不僅僅是殉葬,據甲骨文記載,祭祀祖先時除了要奉上牛、羊、豬等祭祀品外,還要將人殺死作為供品。
西部部落周消滅了祭祀國家殷。周武王所率領軍隊,以太公望為軍師,在攻陷殷時,殷的軍隊毫無戰意,奴隸們甚至在殷王死後將其頭顱砍下,獻於周武王。可以說殷的部隊對其首領毫無忠誠之心。
據《史記》記載:紂(殷王之名)的軍隊有七十萬之眾,而毫無戰意,希望周王儘快取勝。他們陣前倒戈,歡迎武王……
儒的源流(2)
據載,殷滅亡於公元前1028年。甲骨文使用天干地支紀年法,對日食月食都有記載,所以關於年代的記載也較為準確。
繼殷之後的週一直為採取較為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