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素的執政方式。在周墓中很少發現有殉葬者,即便有也不過一兩人。與神權國家的殷相比,可以說周採用的是人性政治。然而郭沫若(1892—1978)認為,至此發掘的周墓均不是王墓,所以其中沒有大量的殉葬者很正常。但1990年代發掘出的周王墓的報告中,也證明了沒有大量殉葬者存在的事實。由此可見,周並沒有像殷那樣施行血腥的統治。

殷在一次祭祀儀式上便會屠殺上百隻的牛羊。而周在祭祀時使用的僅僅是簡單的一牢(指一牛、一羊、一豬),並且原來殷代用人祭祀的方式也被廢止了。

周滅殷後不久,武王便去世了,於是由武王的弟弟周公輔佐年幼的成王,對新王朝的禮樂制度進行了整治。據說,將祭祀的犧牲簡單化是出自周公的意思。殷周交替,社會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因此被稱為“殷周革命”。甲骨文研究大家、著名學者王國維(1877—1927)認為,殷並非中國。直至周才體現出了人性統治。殷的統治全部依從於神的旨意,老百姓們不知道什麼時候便會被殺,因此充滿了恐懼。在現世人神的統治下,每個人都過得戰戰兢兢。相比之下,生活在周朝的人民就幸福多了。

如上所述,直到20世紀初,殷王朝始終被認為是虛構的朝代。馬克斯·韋伯所認為的中國沒有被聖者支配的時期恐怕要將殷除外。他在1920年去世,恰逢此前,甲骨文的記載證明了殷的真實情況。但仍有人像王國維那樣,雖然瞭解殷朝的真相,但出於對這段歷史的厭惡,便將它從中國文化中排除掉了。如果將周作為中國文化的開端,那麼或許可以認定在中國不存在神父之王統治的時期。

因為儒教的源流最初始於殷,所以在講述儒教之前,有必要先介紹一下有關殷周革命的情況。

先來看一下“儒”字的構成。

關於文字解說最權威的當數東漢的許慎(約58—約147),他於永元十二年(100)完成了《說文解字》。據此,對儒的解釋為“柔也,術士之稱”,意為柔和,簡而言之,與“武”相對。去掉單人旁,右半部分上面是雨字頭,被雨淋後呈現出柔軟、溫和的狀態。雨字頭的下面是“而”,據文字學泰斗段玉裁(1735—1815)的解釋,“而”為向下垂的鬍鬚。乾燥的鬍鬚很是粗糙,凌亂而又生硬,但被雨淋後便變得柔順。可以說“儒”是人類在社會中圓滑的處事之術。

金文(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中的“而”字貌似人形,頭頂平平,頭上無冠。沒有頭髮的人被稱為“髡(讀音kūn)”,不是一般的人。光頭一般指受刑或擁有特殊職位的“異形”人。頭上淋雨為“需”。白川靜先生將“需”解釋為“祈雨的巫祝”。“巫祝”指巫師或祈禱師。“需”字有“需要”、“祈求”的意思,在古代,與人類的生活最密切相關的就是旱時之雨了。所以求雨師就是巫祝的代表。殷時,王即巫祝長。殷的建國始祖湯,在*夏桀王后,出現了連續七年的大旱。湯親自以巫祝的身份祈雨,終於,方圓數千裡內天降大雨。關於此事,在已散佚的《帝王世紀》中有過記載。雖然原文已經遺失,但是宋代的百科全書——《太平御覽》曾引用過這一部分。據記載,湯“齋戒剪髮、斷爪”後祈雨。這如同將自己作為犧牲。由於供奉的犧牲要求完整,所以頭部要保留,此外還必須保持清潔。

儒的源流(3)

追溯“儒”的淵源,可以發現其原意是祈雨巫師的代表——巫祝。

由殷初湯王祈雨便可看出巫祝在殷代的盛行。如果將祈雨的“儒”作為祭祀國家殷的象徵,那麼由祈雨而衍生出來的“儒”必將十分重視祭祀活動。“儒”之集大成者孔子(前551—前479)在臨死前說:

丘(孔子之名)也,殷人也。

夏、殷、周的出殯儀式各不相同。預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