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部分

影響很大。

胡適(1891—1962)曾留學美國,師從哲學家杜威,歸國後在北京大學任教。他討論了除儒教外的中國古代思想,並從中提取精髓,對儒教進行批判。陳獨秀(1879—1942)作為後來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運用*主義展開反儒運動。

——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隱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偽的、科學的而非想象的。

在《新青年》的創刊號上,陳獨秀髮表了《敬告青年》一文,旗幟鮮明地舉起了反儒大旗。魯迅的代表作《狂人日記》也發表在《新青年》

上,揭穿了仁義道德的吃人本質。

118儒教三千年他們之所以對儒教進行抨擊,是由於堅信儒教阻礙了中國近代化的程序。

五四運動過去已經多年了,如今又提出了儒教在近代化發展中起到積極作用的觀點,如果幾十年前的鬥士們聽到這樣的評價想必一定會很詫異吧。

與近代接軌(1)

最後提出總結。

有人認為儒教是近代化的障礙,有人又主張儒教在近代化發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究竟應當如何看待儒教呢?

如果說儒教有很多面,既有積極的一面,又有消極的一面,可能會有人批判儒教“狡兔三窟”。然而如果仔細考察一下儒教的各個層面,便最終會迴歸到儒教的各個流派上。

先來看儒教的宗教因素,即供奉天地祖先。成為無愧於天地、祖先之人,這是儒教教徒的基本理念。對萬物懷有虔誠之心,對待“近代化”也是如此。

康有為認為孔子是借周公之口說出了自己的理想,這就表明了儒教無法擺脫尚古主義的宿命。

“虔誠”對近代化起到了積極作用,而尚古主義起到了消極作用。聖人周公所處的是烏托邦式社會,而五百年後的孔子時代,即春秋之世則墮落為“道不行”的時代,社會風氣敗落,這是儒家學者的共識。康有為之師、廣東九江先生朱次琦(1807—1881)提出了“三世說”,認為社會是沿著亂世、昇平世、太平世順次發展的。這種樸素的進化史觀,給儒教造?

第六章 儒與近代119119成了巨大的衝擊。太平天國首領洪秀全(1813—1864)年輕時科舉落第,歸鄉之前在廣州六榕寺聽了朱次琦關於三世之說的講義,頓時覺悟,一直認為理想社會存在於過去的觀點並不正確,而是理想社會存在於將來。儒教尚古主義的根深蒂固是我們無法想象的,其滯後性對近代化自然是起到了負面影響。

提起近代化便不能不提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因此重視秩序的儒教式生活倫理起到了積極作用。然而“五倫”中除了朋友關係,其餘四倫——君臣、父子、長幼、夫婦內在的不平等已形成定勢,不容置疑。但是近代化強調批判精神,一切超越批判的都被列為負面因素。

因此雖然儒家所重視的“禮”在維持社會秩序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其形式主義又成了近代化的大敵。

社會穩定是儒家的目的,但絕不意味著是對現狀的肯定和維持。孔子感嘆自己所生活的春秋時代“道不行”,於是便希望可以改變現狀。回到過去太不現實,改變現狀卻是可行之舉。如果認為秩序混亂的現狀還要必須維持,那就完全歪曲了孔子的本意。到了漢代,儒家被體制收編後,其肯定現狀、穩定現狀的傾向便被強調。當時的儒教應被冠以“御用儒”之名,其先祖便是善於洞察當世要務的叔孫通,他為了讓弟子們獲得晉升曾成功斡旋,因此當時的儒者也可以被稱為“職業儒”。

儒家所重視的“禮”在維持社會秩序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其形式主義又成了近代化的大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