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自己是最偉大的人們,學習意識卻極為淡薄。所謂學習,就是發現,即發現自己的優點和缺點。
由於中華思想受到了極大的創傷,因此如何重新審視自己的驕傲十分關鍵。清末中國知識分子的悲劇便是,當他們的中華思想在遭受沉重打擊的同時,也喪失了自己的驕傲。
君子與小人(1)
《論語》中經常出現“君子”一詞。“君子”原意為有地位的人。一國之主被稱為君主,一村之長被稱為里君。在儒教看來,即便是沒有地位,但若是“有德之人”,同樣可以稱為君子。
即便是在野之人,能以國家之責為己任,亦為君子。並且,《論語》中也有多處“君子”既可解釋為在位者,也可以解釋為有德才之人。此前所提到的“君子不器”被當作儒教輕視技術的證據,也被看作是中國近代社會落後的元兇。然而反覆斟酌便可作出此番理解:不為君子便可為器。其中有管理者不宜為技術者之意,然而必須開闊視野,不能僅限於某一具體領域。
不在位之人便可專攻器,這仍是對技術的輕視。“君子不重則不威”
(《論語?學而》)中的“君子”無疑是指為政者。如果解釋為,民間有才德之人必須自重,便講不通。
君子的反面是“小人”。論語中便多處出現君子與小人對比的句子,如:
?
90儒教三千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為政篇》)——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里仁篇》)——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顏淵篇》)——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子路篇》)——君子上達,小人下達。(《憲問篇》)這些句中所謂的“君子”應理解為有才德之人,而“小人”便是才德淺薄之人。同時也可以把“君子”理解為為政者,“小人”為被統治者。
曾有一段時期,在中國,“小人”指奴隸,但在此這樣解釋便不甚恰當。
《論語?雍也》中有下列名句: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儒,既有君子之儒,也有小人之儒。根據古註解釋,此處的“君子”
指有才德之人,這些人的儒之根本極為明確,而才德淺薄的小人之儒“則矜其名”,只是為了貪圖儒的名義。
伊藤仁齋認為,君子即為政者,而小人則是指不能對別人產生影響力的“被統治者”。仁齋講道:
君子、小人,以其關注的(或影響的)範圍區分。君子之儒以天下為己任,抱濟物之志。小人之儒,則獨善其身,無及物之能。
由此可知,有無影響力也是區別小人與君子的因素。換言之,便是有無志向。安井息軒(1799—1876)的觀點更為明確:兼善天下為君子之儒,獨善己身為小人之儒。《論語?里仁》中另一個關於君子與小人的名句: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君子與小人的區別是所“懷”之物不同。所謂“懷”是指“牽掛”、?
第五章 思變之道9191“在意”。君子所思的“刑”指敬畏國家法律政令,而小人則只牽掛眼前的小惠。
對此,古注和新注的解釋相同,而日本的狄生徂徠認為此句具有因果關係。
因為君子懷德,所以小人便可有安身之所。而且,君子對國家刑法心懷敬畏之意,因此小人便可追求眼前之“惠”(寬恕、恩赦)。
按照徂徠的解釋,那麼君子並非都是善人。如果將君子看作是為政者,那麼為政者中既有好人也有壞人。仁慈的為政者能夠以德治主義施行政治統治,因此人們便可安居於自己的土地之上。而殘暴的為政者施行的是刑罰主義政治,這樣一來,被統治者(小人)們為了從法網中掙脫,便希望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