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只是用於少量的大型手術罷了,而且一般病人也承受不起多餘的醫療費用。
但老外做手術也不是隻靠高科技,他們這裡仍然沿用著一些腦外科傳統的手術操作。比如,剪開硬腦膜時在硬膜下墊一塊腦棉,這樣做雖然多事,卻有利於保護腦組織。
芳華知道在國內做手術時,大家都是省略了這一步的。沒想到人家這麼發達的國家,做手術依然沒有拋棄原始的有用的方法。
而且,老外做手術時,很重視對血管和神經的保護,幾乎全部手術都會在顯微鏡下徹底的止血,也重視硬腦膜的嚴密縫合,總之是重視所有的手術細節。
他們這樣做的結果,就是術後病人恢復得非常好。在蘇黎世大學醫院腦外科,即使是很多大型手術的病人,都可以在術後第二天、第三天就下床活動了。
而在國內,同樣的病人,術後能夠清醒就謝天謝地了,怎麼都要一週兩週後才能下床。
所以,這裡面的差距是明顯的。
但芳華也清楚地認識到,這差距其實不是差在醫生的手術技術和操作水平上,而是差在了態度和觀念上。
還是那句老話——細節決定成敗。
這裡的醫生因為認真,自然就會做好每一個細節,而微創的觀念已經深入他們的骨髓裡,自然在手術中的每一步都會盡全力減少損失。
這才是國外的整體治療水平高於國內的真正原因。
芳華覺得自己這次出國培訓,最大的收穫其實還是對工作態度和觀念的進一步提高。
當然,她在手術操作方面其實也進步不小,但她反而不太在意。
不過,她雖然不在意,培訓的老師倒是經常稱讚她是自己帶過的學生中悟性最高,學得最快的了。
老師印象深刻的是,芳華來的時候只能做直徑大約1。5到2。0毫米之間的血管吻合手術,再細一點就有點吃力了。
但經過這4個多月系統的訓練,她耐心地在手術技術方面做了改進,現在處理直徑0。5到1。0毫米之間的血管,已經非常熟練了。
這樣的表現,只有大神Y教授有過。當年,Y教授大約花了一年時間,才提高到這樣的水平。
這倒不是說芳華就已經超過了Y教授。而是因為當年,Y教授作為開創顯微神經外科技術的探路者,肯定還是走了一些彎路的。現在的訓練計劃也都是實驗室總結20多年的培訓經驗,不斷完善和改進才制定出來的一套比較科學和合理的計劃。
芳華不用再走前人走的彎路,自然進步得更快,成就也越大。
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本來就是應該一代更比一代強才對嘛。
大神Y教授現在已經不做手術了,但還是比較忙的,經常滿世界地飛——不是參加國際重要的學術會議,就是到世界各地的培訓中心講課帶習。
本來,他已經退休,有錢有閒,在蘇黎世和德國都有別墅,完全可以享受生活。但他還這麼四處奔波,特別熱衷於培養下一代腦外科醫生。
當初他在XW中心給芳華等人上課,都是實實在在地,親自給年輕後輩們講解和示教。
他現在,從一名神醫,已經轉換身份成了一位名師。
芳華來到蘇黎世後,並沒有遇到大師,但其實她依然是無時無刻地不受著大師的影響和薰陶。
因為,她所體會到的蘇黎世大學神經外科的作風,就是當年的Y教授在潛移默化下形成並流傳下來的。B教授和R教授也都是Y教授的親傳弟子,他們的風格就是Y大師的風格,他們的態度就是Y大師的態度。
而且無論是病房的臨床醫生,還是實驗室的培訓老師,都會經常提起Y教授當年的經歷和成就,所以芳華對Y教授的瞭解越來越多,也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