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過農民賣兒鬻女、全家或是感染瘟疫暴斃或是吃觀音土活活脹死的情景嗎?
“你看過那些亂民被官軍剿滅後,無頭屍體懸在城門上的情景嗎?
“殺幾十口人是殘忍,那麼看著天下大亂、百萬甚至更多的農民將這種場景重複無數次,又是不是殘忍?”
楚歌有些詫異:“可這些並不是司馬延和他的家人們造成的。相反,司馬延在終結這種亂世的過程中,還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陸恆點點頭:“對,你說的沒錯。
“但司馬延並不是一個人,他是一個串聯起整個官僚系統的大網。
“讓底層民不聊生的是各級官員,他們有的搖身一變,從北蠻的官變成了大盛朝的官;有的順著枝幹往上爬,而枝幹的頂端就是司馬延和他的兩淮派;司馬延死了,他的子孫也仍舊有可能將這個系統再重新串聯起來。
“古代是一個十分重視血脈的年代,凡是起義,都要推舉出一位前朝的王室成員。而一個人的出身,本身就是一種極其寶貴的資源。
“所以古代動不動就滅族,確實很殘暴,但這與當時的社會實際是相符合的。歷史上太多斬草不除根結果被對方臥薪嚐膽反殺的例子。
“更何況,就算冤殺、錯殺,又如何了?
“冤殺幾十個人、幾百個人,不會動搖大盛朝的國祚。從結果上來說,會有什麼不同嗎?”
楚歌沉默片刻:“從絕對理智的角度上來說,確實是這樣沒錯,但……
“未免太鐵石心腸了一些。”
陸恆反問道:“那不然呢?你以為盛太祖是個什麼樣的人?
“我從來不覺得盛太祖是個宅心仁厚的人,他確實是鐵石心腸,甚至有的時候可以說是冷酷無情,冤殺、錯殺的人,很可能是數不勝數。
“但現代人的那些品德,對於這個亂世而言,確實沒有太大的幫助。
“有句話叫,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廩足而知禮節。還有句話,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在這個物質基礎沒達到的時代,不存在現代道德標準生存的土壤。
“所以,多愁善感什麼呢?
“趕緊殺了,下一步了。”
楚歌有些無奈的笑了笑,但漸漸地,這種笑容中多了幾分釋然。
是啊,想什麼呢?
太多餘了。
楚歌很清楚地知道,陸恆為什麼能夠如此果斷而又自然地做出這個艱難的決定。
因為陸恆扮演過“乞丐”身份,他看到過太多的死亡和苦難,所以死亡這件事情對他來說,已經不是什麼太值得慎重的事情。
生長在和平時代的人,將生命看得比泰山還重。
生長在亂世的人,將生命看得比鴻毛還輕。
可有些生在亂世的人,將生命看得很輕並不是蔑視生命,而是因為用一種冷酷到極點的理智,去權衡了其中的利弊。
楚歌不由得想到,歷史上真實的盛太祖在決定殺司馬延之前,是不是也經過了一番這樣的內心鬥爭?
理智的一面告訴他,這個人是一起打天下的兄弟,是最大的功臣,不該殺。即便殺,也最好禍不及家人。
但這個時候,那個當過乞丐的年輕人來到了他的面前。
他回憶起了天下大亂、遍地餓殍、離亂人不如太平犬的場面。
回憶起了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景象。
於是,內心中的最後一絲絲憐憫,也終於消失殆盡了。
一個馬背上的戰士,一個鐵腕的帝王,不需要那種東西。
那就……這樣吧。
想到這裡,楚歌輕輕地嘆了口氣,用一個字作為自己最終的回答。
“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