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當時金國已經是內憂外患,所以金人才不得已簽訂和議,整理內部矛盾,十年後才敢再度南下。
但十年後,完顏海陵也仍舊沒能徹底消除這些問題。
一直打贏還好,一旦兵敗,這些問題就全都暴露了出來。
於是,韓甫嶽將軍再起,齊朝舉國振奮,在上下一心的情況下,打出這樣的戰果,也就不足為奇了。
……
楚歌的視野中,霧氣逐漸瀰漫。
而後,一行系統提示出現。
【試煉幻境:八千里路雲和月】
【通關!】
而原本的通關評價,卻並非幾句簡單的評語,也不是詩詞,而是一個人物生平梗概。
【李浩,齊朝宰執,籍貫江寧。】
【政和五年,李浩進士及第,任太學學正。齊英宗時,歷任左司諫,御史中丞。靖平二年,被俘至金,為完顏昌所用。】
【齊高宗建炎四年,李浩回到齊朝,力主齊金議和。後擢為參知政事,隨後拜相,任上整飭吏治、勵精圖治。次年,被劾落職。】
【三年後再度拜相,前後獨相十餘年,任上勸諫齊高宗繼續抗金,但齊高宗不聽,執意冤殺韓甫嶽將軍、與金人議和。】
【李浩在皇帝與一眾投降派大臣之間周旋,暗中調換獄卒救下韓甫嶽將軍,並做出許多安排,確保十年後韓將軍再起時有可戰之兵。】
【隆興元年,金主完顏海陵以舉國之兵進犯。李浩力諫齊高宗禪位,逃往海上。後,海船爆炸起火,齊高宗崩於海上。】
【齊孝宗奪李浩爵位、諡謬醜。後韓甫嶽將軍北伐建功,力主為李浩平反。齊孝宗追贈李浩申王,諡忠獻。】
【李浩其人,後世爭議頗多,有人認為他是齊金議和、韓甫嶽將軍蹉跎十年的罪魁禍首,是朝中權奸,是投降派代表人物,金人和議中“不可以無罪去首相”就是罪證;也有人認為他只是奉齊高宗之命行事,暗中保下韓甫嶽將軍,是十年後隆興中興的第一功臣。】
【評價: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這一條生平梗概,幾乎是將楚歌扮演的李浩一生中的輾轉蹉跎全都給清清楚楚地寫了出來。
楚歌看著生平梗概,不由得感慨。
這個李浩,是《暗沙》中的虛構人物。
他人生的前半段,跟秦會之一模一樣。
直到第二次復起成為當朝宰執,與金人和議的時候,情況才發生變化。
歷史上的秦會之,在權勢慾望中徹底沉淪,變成了一個既無禮義廉恥、也無家國大義,變成了齊朝這個並不清明的環境中的一個攪屎棍,讓整個齊朝,乃至整個華夏,更加向著深淵墜落。
而楚歌所扮演的李浩,雖然也站在了同樣的十字路口,但卻仍舊忍辱負重,並沒有因為自己的身份而自暴自棄,而是仍舊想盡一切辦法,挽救這個搖搖欲墜的國度。
之後,才有了隆興北伐的中興盛世。
而歷史也終究給了兩人客觀公正的評價。
原本的秦會之權傾朝野,他知道自己死後一定會遺臭萬年,所以想方設法地篡改史料,抹除韓甫嶽將軍大勝的功績,想要將韓將軍汙衊為一個臨陣脫逃、並未取得多少戰果的普通將領;又大肆篡改史料,想要欺世盜名。
但史料或許可以篡改,但民心,卻是任何人都篡改不動的。
於是,秦會之先被追贈為申王,諡忠獻,後來被追奪王爵,改諡謬醜。而他本人也被鑄為跪像,遺臭萬年。
而楚歌所扮演的李浩,雖然在當世也背了權奸的罵名,但在韓甫嶽將軍的力主平反之下,最終追諡為忠獻。
而後人,也可以從史料的蛛絲馬跡中,逐漸復原他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