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4部分

做忠臣就說良臣不事二主,想做叛徒又說良禽擇木而棲;不肯與人患難與共就說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要拉人同舟共濟就責難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來時各自飛的觀點;你說說如此儒家豈不可笑?”

中國傳統文化中確實許多許多的相互矛盾的原則,到頭來不管你選擇忠貞不二還是亂臣賊子都能從學術中找到理論依據,這樣的文化被柏楊批為醬缸文化,到頭來其實整個民族性格就是沒有原則,牆頭草隨風倒。對於這種文化,趙書禮向來是深惡痛絕的,常常感慨中國正是被這樣的文化葬送了。

梁漱溟笑了一下道:“國人誤會儒家多矣!兩面三刀不是儒家,中國文化駁雜,又相互交融,儒釋道三教並立,相互融合。趨利避害的文化不是儒家,而是來自道家,而淡泊忘情其實是佛道共有的,跟儒家不相干。真正的儒家對這些事情有自己的堅定原則,孟聖早有名言,生與義不可兼得捨生而取義也!我儒家該有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情懷。中國自古多背義忘恩之士,恰是缺少真正的儒士所致,人都說宋人柔弱,可宋人卻始終沒有屈服於強權,崖山一役數千人跳海也不肯做元臣,如此氣節,中國歷史上非春秋時無能比。至明代,雖官府吏治腐朽,但是明人卻剛烈國人,蓋因明人崇尚理學,心中認定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趙書禮一聽似乎確實是這個道理,儒家經典中,確實沒有那些小道理,倒真的是講求修身養性一身正氣的。一時間他對儒家文化開始改觀了,捨生取義的原則說明真正的儒家是剛猛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原則說明儒家還是決不妥協的。

突然趙書禮心中感慨起來,中國文化真是醬缸文化啊,儒釋道三教合一,什麼都能包容,其實就成了什麼都有,又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能用了。他幾十年讀書的心得,突然在心裡鬧騰起來,似乎有一種東西不吐不快一般。他有一種很強烈的意志,似乎是一種使命感,他要把這些都揭露出來,醫治改變我們的國民性,他這種衝動就是中國知識分子所說的人生三立之一的立言的抱負。

當晚趙書禮就奮筆疾書,寫下了如下的話——

人生好比天地間一傀儡,只有根蒂在手,才能一線不亂,舒捲自由,行止在我,一毫不受他人提掇!——此線既綱常。

這綱常是有一條條的底線,一條條的原則構成的,這綱常乃每個人心中的信仰,每個人心中的綱常不同,每個人的性格就不同。每個人追求的綱常不同,這個人的人生就不同,可是隻有始終堅持自己的綱常,才能做到始終如一,如同一根線牽連在手!

趙書禮整理出了儒家的一系列的不可更改的原則,其中有孟子的生與義不可兼得捨生而取義的捨生取義原則,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原則,有“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的勸人自強自立的原則,更有“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總綱,等等等等,無不說明了儒家崇尚的是剛強和積極主動的文化。

趙書禮把這些主動積極的原則綱領列出來,一條條的他稱之為綱常,當後來他的思想被別人接受的時候,被稱之為綱常哲學。

五十九節 西山大典

7月6日,北京西山碧雲寺,冠蓋雲集,華彩文章,人山人海,大概自從滿清後再也沒有如此盛況了。數萬人聚集在這裡,他們是來看熱鬧和慶祝的北京百姓,說實話長期深陷戰亂中的北京百姓是很高興的。傳說中能給中國人帶來福祉的孫中山的軍隊終於來了,現在他們到了北京,他們統一了天下,中國怕是從此要變成一個繁榮富強自由民主的國度了吧。

孫中山三年前,應北京政變的馮玉祥的邀請,孫中山北上主持國政,卻沒想到在北京卻病逝了,棺槨就停放在碧雲寺。因此此時北伐勝利之際,國府決定在碧雲寺舉行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