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嫂嫂那兒沒事,我會跟她說的。”
劉青點點頭:“那你一定要好好說,要是嫂嫂想不通,咱就不教,啊?”
劉大春摸摸她的頭:“放心吧。”
那天吃完早飯,劉大春就出去了。中午時劉青聽到村裡的男人互相招呼著往裡正那邊去,就知道,劉大春正在一步步實施著屬於他們的公益事業。
山裡人純樸,他們雖基本上都不識字,卻也知道知恩圖報的道理。所以他們最後公議,劉大春教會他們養蚯蚓,他們養大的雞每家都回報劉大春兩隻。
劉大春夫婦都沒想到會有這樣的收穫。更令他們高興的是,現在他們在村裡的地位也高了不少。走在路上,遇上的村裡人都會很親熱地跟他們打招呼。村裡德高望重的張爺爺也評價說,劉大春這娃,宅心仁厚,心胸寬廣,是個做大事的人,以後定有後福。
這話傳到劉大春耳裡,他又輾轉了一宿沒睡。第二天他看向劉青的目光,除了平日的疼愛,還多一種略帶敬佩的複雜感情。
第十九章 春天採茶忙
在簡單而快樂的的日子裡,春天悄然來臨。
周達明家種下的茶樹,在春雨的滋潤下蓬勃生長,到清明時,便可採最少的第一茬芽葉了。村裡的小姑娘、媳婦子都被組織起來,開始採茶。劉青也被嫂嫂趕到山上,賺些工錢。
採茶劉青有經驗,她前世是茶研究協會的會員,也曾隨協會里的同仁們一起去茶山體驗生活。
清晨四點多鐘起床,劉青也顧不上練拳了,匆匆洗漱完畢,圍上圍裙,戴上頭巾,背上竹筐,便往茶山上趕。
這採茶的時間也極為講究,否則便要影響品級。
首先是採茶的季節,以“穀雨前後收者為佳”,穀雨前五日為上,後五日次之,再五日又次之。因此也就有了按時間來分的茶類——清明前採摘的“明前”茶、清明後兩三天採摘的“雀後”茶、穀雨前採摘的“雨前”茶,都是頭春茶,為茶中上品。
其次是採茶的氣候,必須天氣晴明。下雨天不採,晴而有云也不採。雨天採的茶不香;便是久雨初霽,也不能採,還須隔一兩個晴天,否則茶也不香。
最後是採茶的時辰,要求清晨日出之前,凌露採茶,方為上品。因為茶葉表面的露水對採摘下來的茶葉有一定的保持滋潤、新鮮的作用。如果沒有露水,容易乾癟枯萎,品質自是不高。
劉青爬上茶山,看到一壟壟的茶樹依次從山腳直鋪而上,如同綠油油的天梯,直上雲霄。她深深地吸了一口清冽的空氣,帶有茶的清香的空氣沁人心脾,頓時使她心情為之開闊,想要放歌。看到陸續來到的女人們,劉青吐吐舌頭,微笑著開始採茶。
她雙手齊下,將一芽一葉或柔嫩的對夾葉輕輕折下,摺好一小把後,輕輕放到背後的竹筐裡。
這茶採下後放在手中不能緊捏,放到竹筐後也不能緊壓,以保持鮮葉最新鮮的原貌;而且採茶的順序也要從茶樹的下面往上面採,從邊緣往中間採,按茶樹的行列順序逐株探清。
另外,這採茶的手法也有講究,一定不能用指甲掐,否則掐過的地方加工後便會變黑,影響茶質。
喝茶很爽,採茶卻很辛苦。一公斤特級綠茶,大約要採七八萬個芽葉,這種工作,單調而重複,一點也不浪漫。
到了差不多九點鐘,霧氣散開,太陽昇了上來,劉青才揹著竹筐到收茶處稱茶。在那裡,周達明請的師傅要給茶葉定出等級,再去稱重,根據等級和重量給工錢。
輪到劉青時,茶師傅伸手捧起一捧茶,認真地察看茶葉,只見劉青所採的茶基本都是一芽一葉,而且芽比葉長,摺痕整齊,色澤新鮮碧綠。
茶師傅詫異地抬起頭來打量劉青,問:“以前採過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