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05部分

意識、生存理念。努力提升生命全程的意義。

生存意識是一個面向現實的具有動態性、開放性的系統。時下流行的健康意識實則是珍惜存在、珍惜生命的反映,存在就是意義,呼籲人們自珍自愛。是生存意識在普遍意義上得到肯定,是對生存、生命的自我保護意識。是社會意識向個體、個性層次的迴歸、回返。這種變化是否會導致出內向、封閉、低落、保守、狹隘、消極的個人主義或極端的利己主義?開放的市場經濟會有效克服、避免生命的自我保護意識滑向低階、原始的個人主義。叔本華的生存空虛說認為,人的生存無價值,生存的本質是以不斷運動作為其形式,人生是受需求和迷幻所支使的活動,人生未達目的產生的煩惱是造成人生空虛的原因。僅僅把人的生存看作是由若干連續的點或片段所組成固然有其合理性,但若由此得出人生空虛的悲觀主義結論則是反社會、反歷史的,甚至是荒謬的。生存空虛說並不是去指引人們珍惜組成人生的每一個點,從而不斷豐富、拓展人生的意義。生存意識問題的提出實質是提醒人們關注人的生存問題。尤其是民間大眾的生存問題。這裡可以選擇多種多樣的方式,諸如使人無知、滅欲而獲得解脫;教育、自救;消除產生貧困、痛苦的制度性、社會性根源;實行普遍的社會救助等等。現代文明的進步排除了第一種選擇。由生命的自我保護意識可能衍生出若干種路向:回返於內向的死寂狀態;尋求超凡脫俗的精神超越,以擺脫人生的喜樂哀愁;在現實中尋求財富的佔有以提供生存發展的條件。我們考察的路向是現實的發展可能。市場機制會強制引發生存意識成為開放的不斷進行深度拓展的精神系統,從而使生命的意義得到不斷豐富、拓展、昇華。

吳為提出的生存意識框架是:根據人的心靈活動、人的生存感受所具有的對己、對人、對事、對情境的一對一的特點和所謂個性化、散在化的意境,懷有一種有關如何解釋生存意識、賦予生存活動以智慧性的理念,面對歷史和現實給我們提供的不斷演化的全景式人的生存景觀,從生存意識解析這一特定的視角,提供一幅人的生存景觀圖景。現實生存模式的多樣性和多變性,不可能建立起統一的解釋模式,包羅永珍的令人信服的解釋模式是不存在的。宗教是以人神之間的矛盾作為其主線結構。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以內聖與天道為主線,吳為提出的思想結構也採取二元對峙的形式,以人與其生存狀態的緊張為主線。展開其框架結構,以生存意識的拓展為主要內容,透過心靈進化、個性健全和奮爭拼搏的途徑,以求達到人與其生存狀態的和諧統一。

吳為從孔子回答學生問題的兩句話中感受到了一種人的生存觀念、一種人生的意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思是對於任何事物,懂得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駕馭它為快樂的人。由此,他推展出人生意義的基本思路:

見之不如知之、知之不如釋之、

釋之不如信之、信之不如好之、

好之不如樂之、樂之必欲求之。

這裡所說的見之、知之、釋之、信之、好之、樂之、求之,是對人生要旨、人生真諦、人生意境的簡要概括。百聞不如一見。說明親眼所見、眼見為實的重要,但真實未必是真理。從他人之處得之不如由自己解釋得到的珍貴。“吃人嚼過的饃沒味道”,從科學領域中追求和崇尚原創性研究的風氣中可見一斑。知道的東西未必相信。不能相信也就很難指導行動。相信什麼要比知道什麼重要得多。相信的東西要達到愛好的程度,愛好不如達到感到歡樂的程度給人帶來更佳的體驗。在這裡,“求”具有兩重性:一方面,令人感到歡樂的東西,必然驅使人們去追求它,使它具有了目的性;另一方面帶來的問題是達到或者進入了樂境,是否還有求。如果象三國演義中的阿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