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法、意、荷、比等國派出了殖民部部長、國會議員和駐美大使、公使這樣級別的人物,其中大多數人是熟悉遠東問題的外交專家。
在當天召開的華盛頓會議第一次會議上,休斯國務卿並沒有象與會各國代表預料的那樣,發表一篇傳統的、優雅的、空洞無物的開幕詞,而是一開始就直截了當地丟擲了美國的第一張牌:停止海軍軍備競賽,六大海軍強國美、英、中、日、法、意按照5:5:4:3:1。75:1。75的比例裁減海軍軍備,將超過這一比例的主力艦和輔助艦隻全部廢棄或沉沒,並在今後10年裡完全停止建造新的主力艦。休斯說:“整個世界都在關注本次會議,期望減輕由於軍備競賽帶來的沉重負擔。美國政府認為,我們應當毫不拖延地滿足這種願望。”休斯的一番講話贏得了會場大廳內“大喜若狂的如雷掌聲”。
削減海軍軍備是華盛頓會議的直接起因,雖然此前英中日等國都因無力承擔鉅額的海軍軍費開支而有放棄造艦計劃的打算,但是能夠接受什麼樣的條件和比例,則是要為之力爭的。
召開華盛頓會議當時,美英中日三國海軍總噸位比例為7。5:5:7:4。9,現役主力艦噸位比例為10:6:7。2:6。8。如果把已經開工建造的那一部分計算在內,主力艦的比例則變為10:7:9:8。7,英國已經不佔多少優勢,特別是英國主力艦的老化程度高於美國。美國希望經過限制的四國海軍實力對比為10:10:7:6,中國希望四國海軍的實力對比為10:10:5:5,表達了想要縮減海軍發展經濟的願望,但日本卻希望至少要保持10:10:6:7的比例。
由於日本頑固的堅持要保持對美“七成”的比例,致使華盛頓會議一開場的氣氛便很是緊張。
美國人並不瞭解,“對美七成論”一直是日本海軍政策的基礎,該觀點起源於明治末年,當時日本海軍戰略家吉田清風和秋山真之就提出,在與英美交戰時,日本海軍至少要保有對方70的兵力,才有50的勝算;佐藤鐵太郎的信條是進攻艦隊必須對防守艦隊保持50以上,也就是3:2的兵力優勢,因此防守艦隊的實力要超過對手的2/3,達到70,才能有戰成平手的起碼基礎。
日本海軍從上述命題得出結論,以美攻日守的戰略設想為前提,如果日本艦隊不能保持美國艦隊70以上的實力,結果就是平時不能阻止戰爭爆發,戰時不能阻止美國艦隊奔襲日本近海和本土、在日本登陸。1907年的《帝國國防方針》決定在以美國為主要假想敵的情況下保持其七成的海軍兵力,1918年修改版《帝國國防方針》再次確認了這種思想,召開華盛頓會議前夕,日本“限制軍備對策委員會”就曾提出“絕對有必要擁有對美70以上的海上兵力,在此比例以下,絕對沒有讓步的餘地”。;
美國方面對美日海軍兵力對比的意見也與此大同小異,在助理海軍部長富蘭克林?羅斯福與海軍作戰部長孔茨上將組成的專家委員會為華盛頓會議提出的材料裡,提出美國為彌補太平洋地區海軍基地的不足,有必要對日本保持3:2的兵力優勢。海軍部長鄧比最後批准的允許美英中日對海軍兵力保持的比例為10:10:6:6。
日本代表團按照出行前的既定方針,針對休斯的方案提出了修改意見,日美海軍比例至少為7:10,參加交涉的日本代表加藤寬治認為,“日美海軍為爭奪太平洋的支配權,以及日美兩國圍繞中國引發的爭奪,必然導致日美海軍的爭霸戰,而日本不利於持久戰。……美國工業實力雄厚,平時沒有必要保持大軍備,即使用由於日本同等或劣等的常備兵力,仍能在戰爭爆發後及時擴充艦隊,保持安全。而象日本這樣在資源和工業上都居於絕對劣勢的國家,平時不擁有強大的常備兵力,一旦危急就無所依靠。”加藤寬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