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擾與誤解。

假如說中國人來自非洲是個宏觀概括的話 ,那麼隨著第四紀冰川在1萬多年前的逐漸融化,人類重新向北方挺進的事實則把中國人起源的問題具體化了。全球範圍都經歷了與中國基本同樣的過程,大約5萬年內的向赤道附近壓縮以及冰川結束後再次向迴歸線擴散的伸縮過程,實際上是一種人類文明的“再分配”。東亞也不例外。

DNA的研究成果也顯示出中國人史前整體由南到北推進的一個漸進。儘管在“歷史時期”比如魏晉唐宋時期發生過許多次從北到南的移民,但史前時期卻顯示出從南到北的遷徙更有影響力 。

古人從哪幾個主要渠道來到中國,這是個問題。假如你同意非洲起源說,那麼你必須要承認,從非洲到中國的通道是一直存在的,而不是今天有、明天就沒有,也就是東亞地區受到外部影響是個無須論證的事實,中國人起源要經過中東,中國早期的文明同樣要得益於中東地區。假如你反對中國文明受到外部影響,是你必須拿出證據以說明這樣的一條人類通道是如何突然中斷的,而不是我需要拿出證據證明這個通道的存在,因為我認同從非洲到中國的通道一直存在,並且DNA已經潛在證明了這樣的通道是存在的。我最初做這個研究的時候尚不清楚這些DNA測試情況,可以說我們分別在兩個不同的領域裡不謀而合,這並非偶然。

假如說許多人曾經考慮過來到中國的人們經過中國西北,也就是透過中亞,那麼這本書是在承認這條通道的情況下使人們開始考慮其它更多的途徑,比如從中國西南方的東南亞,還有中國南方最接近赤道地區的群島,甚至太平洋上的諸多島嶼,這些都可能是“再分配”時期加入中國文明序列的分支和源泉。我們可能涉及這樣一個話題,“南島文化 ”之於中國古代文明遠比我們曾經猜想的影響要深遠。以前中國的南島文化研究僅限於中國福建與臺灣等東南沿海,現在我要說,或許我們應該繼續擴充套件我們的眼界至更深入的中國南部與東部甚至北部所有今天的沿海地區以及昨天的沿海地區。

臺灣學者凌純聲曾經提出過一個“亞洲地中海”概念,指的是印度洋北部到中國南海、再到東海、黃海、渤海所有涉及的沿海島嶼和大陸。我也對這一區域非常感興趣,由於這是一條南北有很大差距的斜線分佈,所以這一區域牽涉到我們上面討論的由於冰期而引起的南北“伸縮”,同時這一區域的東西跨度,也牽涉到從西到東總的文明流向問題,它也恰好涵蓋了部分東亞的“南島”地區。這一區域是值得繼續關注的熱點,也是本書的一個核心區域。

大約萬年前,第四紀冰川開始融化,導致了地球上的地理鉅變。積聚在北方的冰帽融化為海水,一些高山與陸地從冰雪中浮現出來,但海平面在上升。從那個時期到今天,海平面發生激烈波動,其幅度大約在200…150米上下。所以,在新石器時期開始的年代(中國大約9千年前,中東為1萬年前)與今天的地理環境有很大不同,某些差異可能大到難以置信。簡單地說,今天中國的東部地區凡在地形圖上表現為綠色的部分都曾經被浸泡在海湖沼澤裡,陝西、河南、四川這一帶的山區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可能是中國的“沿海”,山東地區的泰山附近曾經是一片海島。這大概就是為什麼在那時中國西北地區以及山東地區文化發達的原因之一,1000多米的泰山也一樣使人們非常之安全,他們不常受到海潮波動的威脅。

這個事實的提出具有重大的意義,因為“波動”可能曾經使這個世介面目全非。今天世界上一半的土地可能曾經是海,這個現實不僅改變了世界的交流方式朝向與水抗爭的特點,而且改變了東西方交流的“道路”——某些文明交流道路縮短了,比如東亞與中東的交流很可能在某些時期(假如使用水上工具或對於那些沿海而行的人們)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