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體重:鍛鍊初期,由於新陳代謝加強,體內脂肪和水分消耗較多,體重可能減輕一些。過一段時期以後,由於肌肉質量和體積的變化,體重就會保持在一個比較穩定的水平。隨著年齡的增長,體重應逐漸增加,一般正常情況下,每次鍛鍊後,體重或多或少都有所減輕,經過休息即可恢復到原來的水平。大家可以透過測定運動前後的體重並加以比較,以觀察運動對身體的影響。
4.脈搏:運動員通常每分鐘脈搏50-60次左右,甚至更少,初中學生每分鐘脈搏70-80次左右,脈搏減少說明訓練水平有所提高。鍛鍊期間,如出現鍛鍊後安靜時脈搏加快的趨勢,說明疲勞逐漸積累,應注意減少活動量。
1、重量、次數和時間的掌握
初學者常有這個問題,究竟要做多少重和多少次數才有效呢?很簡單,重量次數可用RM來表示。如8RM即指你所選擇的訓練重量最多隻能舉起8次。
3科學鍛鍊身體的原則
肌力與肌耐力的訓練重量有別。土肌力以6RM至8RM最為有效;絕對肌力(即鍛鍊最大肌力)以1RM至3RM最為有效;肌耐力則是25RM或以上。換句話說,重量大次數少,有助於肌力和肌肉體積的發展;重量輕和次數多,則有助於肌耐力的發展,而且經常鍛鍊後肌肉的體積變化較少。對於藉助重量訓練作為健身的人士。以10RM至15RM的重量較為適宜。當完成某一動作10RM至15RM稱之為一組。我們在鍛鍊每部分肌肉不應只從事一組10RM至15RM的練習。有效的是做三至五組10RM至15RM。但組與組之間要約有一至三分鐘的時間休息。此外,每週要重複訓練二至三次效果才顯著。當肌肉經過一段日子訓練後,力量和體積便會增大,這個時候,我們便要漸漸地增加負荷,把原本所做的重量增加。職業健美運動員每週從事六天至七天的鍛鍊,甚至一天分開上下午兩節練習。但他們會把各個鍛鍊部分妥當地安排和分隔開,例如:一、三、五集中鍛鍊上肢,二、四、六則是下肢;又或是一天分量重些,跟著一天的分量輕些等等各種各樣針對性的或創新的訓練方法。但對於一些以重量訓練作為輔助運動者,一週進行二至三次練習便足夠了。此外,他們可以配合一至二次有氧運動,如有氧操、慢跑、游泳或騎車,(每次運動要維持在十五分鐘以上)以鍛鍊心肺功能,這樣的運動安排可獲得更全面的健身效果。
2、動作要準確、完整、呼吸要合理
很多人擔心肌肉發達後會變得僵硬和失去柔軟性,因而不敢參與重量訓練。然而,我們在鍛鍊時如果能夠做到動作完成準確、充分,達到應有的幅度,即“全活動範圍”。肌肉就不會因為發達後而變得僵硬或不柔軟。每一個訓練動作都要完成完整,路線、角度要準確。動作要保持一定的節奏。例如:胸前推舉的完整動作是由胸前位置向上推舉至肘關節伸直為止。如果每次推舉都不把手推直,久而久之,肘關節活動範圍的肌肉的柔軟性就會減退。另一方面,在做重量訓練的同時,也需要配合做伸展運動。舉重前的伸展運動可增加肌肉的柔軟性和彈性,使肌肉更易發揮其能力,減少損傷機會。
3、訓練器材
現在,絕大部分的健身中心。除了最有用最原始的啞鈴和槓鈴外。還添置了鍛鍊各部分肌肉的綜合或獨立的器械,對於初學者和一般鍛鍊的人來說,這些器件更具吸引力和備受青睞。同樣是土肌肉,但卻有不同的訓?工具。就以上述的啞鈴、槓鈴系列和器械繫列來說,究竟哪種較適合我們採用呢?
啞鈴和槓鈴:(1)動作比較自由,訓練者可以隨意選擇動作的路線和角度,以迎合其本身專項運動動作的需要。但器鍛鍊的動作路線和角度已被機?本身的設計所固定。其動作未必能夠符合該項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