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30部分

而且以上這些僅僅是民間所負擔的漕運成本,在滿清朝廷這裡還設有漕運總督衙門、河道總督衙門以及下屬的一大堆衙門負責維持這條向北京輸送米糧的交通生命線暢通無阻。幾乎不計成本地從政治、經濟、軍事方面給予保障。隔三差五就是一疏通運河的大工,所費無算,不知道讓多少管漕運,管河道的官兒發家致富。

根據滿清自己的官員對漕運成本的模糊研究,算上官民兩面和所有人力物力的消耗,從江南運一石米到北京城,成本低則20兩,高則40兩!即便是這個數字有虛高的成分,但是一石漕米的成本肯定不會低於10兩銀子。所以這漕糧北運,在朱濟世看來純粹是瞎折騰,因而一道旨意就給廢了——其實他也沒有理由徵漕賦,他現在建都南京,蘇常糧倉就在身邊,根本用不著漕運啊。

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兩面性的。哪怕是“瞎折騰”有時候不也能拉動gdp嗎?滿清漕運這個大大的“瞎折騰”背後,就牽著一個龐大的漕運經濟鏈,其中的核心就是數十萬以船運、縴夫、碼頭裝卸、河工為業的漕幫弟子,如果再算上漕運周邊產業和靠著這些漕幫弟子吃飯的人,總計不下數百萬人。這些人沒有田地,就靠著漕運吃飯,滿清朝廷所徵收的漕糧、漕項、加耗中的很大一部分就是用來維持這些人的生計。除此之外,一個漕運還給運河兩岸的很多城市帶來了繁榮,形成了一個相當畸形的漕運經濟帶。

現在漕運斷絕,這麼多人沒有了生計,自然不穩,這兩江之地當然就動盪不安了。所以,朱明朝廷費漕賦惠及兩江農人的背後,則是靠著漕運為生的人們在付出代價。

所以兩江農人口中所稱頌的朱大明君,在運河沿岸的漕運重鎮徐州的茶館裡面的形象就相當不堪了。

“這兵荒馬亂的,日子是愈發難過了,這運河也不曉得哪一天才能通啊……”

“運河通了又能怎麼樣?現在的大明建都南京,根本不需要漕糧北運。退一步說,就算朱家遷回北京又如何?朱家那位是海外天子,不禁海貿,自家就有海運大船數百艘,幾百萬石米糧用大海船來運,幾百艘船跑一個來回就夠了,所需銀錢不比漕運節省?”

“難道漕運以後就沒有了?咱們那麼多靠漕運吃飯的人怎麼辦?難道活活餓死?”

“還能怎麼辦?賣身去南洋,或者應募去遼東當衛所兵,幫朱家天子打仗……”

“去南洋……去當兵打仗……唉,這一去還回得來嗎?”

“還是以前大清在的時候好,守著大運河就不愁吃不愁穿了,要是大清朝還能回來……”

“說什麼呢?說什麼呢?沒聽說過東廠番子、錦衣衛?咱們漕幫現在可是被朝廷嚴密監視著!”

這話牽涉到明清之爭,的確得防隔牆有耳,茶館裡面一干漕幫弟子個個都閉口無言,但是面孔上卻都浮著怨色。

不知道過了多久,才又有人哼了一聲,開口道“大清朝是回不來了,他們的天德皇帝已經向大明稱臣,受封渤海公。道光皇帝更逗,乾脆向太平天國投降,當了忠順王!這樣的朝廷還能回來?”

“那咱們還有什麼盼頭?莫非只能賣身去南洋?”

“那就只能去遼東當兵……”

說到下南洋去遼東,眾人都是唉聲嘆氣,徐州這裡可不是廣東,大家都是聽著下南洋發橫財的故事長大的,所以對下南洋沒有什麼牴觸。更沒有一大堆建功封侯的洪家兄弟,所以對去遼東當衛所兵也極不情願,除非真到了絕糧斷頓的時候,否則是不會去淮安城裡的那些洪門弟子開的各間南洋勞務公司或是遼東鎮募兵處報名的。

就在眾人嘆息的時候,一個牧師打扮的人從外面走進茶館,聽到大家在說話,大聲道“有天父皇上帝在,是不會讓大家去南洋、遼東受苦送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