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大德聖主最寵愛的聖妃以及其家族被下令滿門抄斬,取消菲舍利繼承權的聖令也蓋上了徽章,就等著發出去了。身處在濕毗奴城內以及周邊邦郡的其他婆門教聖子們,不約而同的感覺到自己成為婆門教最高統治者的機會來了,於是紛紛湧向了濕毗奴城。為了討好大德聖主,不少已經被外方成為一方總督的聖子們,以支援聖戰為藉口,搶奪治下城邦百姓家中的存糧,做為獻禮送給大德聖主,以緩解濕毗奴城因為湧入信徒過多而引起的糧食短缺問題。另外幾個身處在濕毗奴城的聖子們則想要近水樓臺先得月,總是找藉口晉見大德聖主,與手下的謀士們想對策來驅散濕毗奴城周圍那已經超過三千萬的信徒大軍。
在聖子們提出的眾多意見中,有一人的建議深得大德聖主的認可,他提議應該將招收僧兵及身份的年齡限制取消,只要自己有兵器就能夠加入僧兵軍團。之後,在利用各種豐厚的獎賞驅使那些混雜的軍隊進攻月護軍的領地,利用濕毗奴城周圍的人海大軍,來最大限度消耗月護軍的精銳兵力,最後再派出濕毗奴城中的精銳僧兵剿滅月護軍的殘黨。這樣一來,既解決了濕毗奴城周圍聚集的龐大信徒難題,收回月護軍佔據的土地,並且更進一步的婆門教的勢力範圍,徹底打擊盤踞再東部邦郡的佛家密宗。
大德聖主在認可了這個計劃之後,便準備加以施行,然而突然發生的兩件事情卻使得這個看起來極具威脅的計劃胎死腹中。第一件就是在孔雀王城避難的菲舍利公開跪拜吠陀王,並且承認在吠陀的土地上王權的力量在神權之上。雖然這樣的舉動不過是一個失去了大德聖主繼承人身份的聖子的個人行為,但是他所造成的影響力絕對難以想像,更何況此刻大德聖主那份取消菲舍利繼承人身份的聖令還沒有發出去,在眾人眼裡菲舍利的身份依然是大德聖主的繼承人。這件事情使得吠陀王的聲望隨之高漲,加上這個時候羅什曼那在南部邦郡重創並大範圍的殲滅了修羅色那反叛軍的訊息傳到了孔雀王城,一向給人平庸感覺的吠陀王變得雄心勃勃起來。
吠陀王在大量徵召、聚集孔雀王城周邊邦郡的軍隊同時,還下令西部邦郡的治下軍隊,趁著西部邦郡的婆門教信徒聽從大德聖主的聖戰之令,趕往濕毗奴城,婆門教在西部邦郡的力量大減之時,大舉攻佔婆門教的城邦,擴大王權在西部邦郡的影響力。
對於吠陀王的軍事挑釁,對於底子深厚的婆門教來說,並不是什麼難以應付的事情,然而當大德聖主準備將吠陀王連同月護軍一起收拾的時候,第二件事情徹底的令到已經在火上烘烤的婆門教徹底分裂。在月護軍攻下巴亞邦第五天的晚上,一行五十名高手組成的刺殺團體潛入了濕毗奴城最上層的城堡之中,在眾目睽睽之下,將大德聖主擊斃,並且還把與大德聖主同在聖廷之中的十三位上位聖僧一同殺死,最後在城中僧兵到來之前,安然撤退。
這件事情不單單只能用震動來形容,對於婆門教來說,絕對是毀滅性的打擊。身為婆門教精神領袖的大德聖主以這樣的方式身子,本身就足以令到整個婆門教中心權力體系為之震動,而且十三上位聖僧的死更是令到婆門教的整個神權架構徹底崩潰。大德聖主雖然在婆門教中的地位尊貴至極,作用無比重要,但是他的生死還沒有達到使婆門教分裂的地步,只要有十三上位聖僧在,婆門教的神權體系就還能夠繼續維持下去,最多隻是勢力為之受損罷了。
這十三上位聖僧都是由大德聖主的親信組成,他們在平時的時候,掌管婆門教自行劃分的十三信徒教區內所有的神權事務,王權事務則由各個城邦的總督、城主來管理。然而當大德聖主意外身死,並且沒有指明誰是繼承人的情況下,十三上位聖僧則擔當其選出繼承人的任務,從有著大德聖主血脈的聖子中間選出一人擔當大德聖主,將婆門教的神權體系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