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5部分

民可汗(阿史那染干)、始畢可汗(阿史那咄吉世)、處羅可汗(阿史那俟利弗設)。

這些東突厥可汗與隋朝的關係還算融洽,雖然偶有紛爭,但常年朝貢,也算是聽話,而朝廷也厚待他們,幫他們對付西突厥等敵對勢力。

直到東突厥的第六位可汗,頡利可汗即位,終於拉開了中原與突厥全面對抗的大幕。

史載:“頡利啟民可汗第三子也,承父兄之資,兵馬強盛。有憑陵中國之志。高祖以中原初定,不遑外略,每優容之,賜與不可勝計。頡利言辭悖傲,求請無厭。”

細查史書,我們不難發現自頡利上臺後,幾乎年年與唐大戰,而且,一改過去幕後指揮的做法,直接出馬作主力,其它割據勢力反而成為協從力量。

“武德四年(621),突厥夥同高開道與唐爭奪雁門及河東其它地,敗。”

“武德五年(622)八月,突厥分兵三路,分別由幽州、雁門、原州侵唐,頡利親自率十五萬騎從雁門入寇。唐派鄭元壽許以“幣帛皆入可汗”,突厥退兵。”

“武德七年(624),突厥改從關內道進攻,三月、七月、八月,頻犯原州,抵達隴州、歧州,東距長安四百餘里,長安告急,李世民巧施離間計,頡利叔侄互相猜疑,退兵。”

“武德八年(625)七、八月間,突厥又自靈、相、潞、沁、韓、朔等州全線南下進犯,敗。”

“武德九年(626)八月,突厥再次南下入寇,兵逼長安西郊渭橋,唐朝賄以金帛,突厥退兵。”

此後,突厥內部矛盾激化,突利可汗、鬱射設相繼降唐,薛延陀聯盟反攻突厥,到貞觀三年,李世民覺得是到了決戰剿滅東突厥的時候了,果斷出兵,並於貞觀四年,一舉擒獲了頡利可汗等數萬突厥人,並把他押解京師,至此宣告東突厥滅亡。

當然,這份安靜絕對不是一點兒紛爭沒有,西突厥時常擾邊,東突厥的散兵依然會在秋冬水草乾枯之際犯邊,只是再沒有大規模的戰事而已。

至此,有人或許會問,那突厥人到底是什麼人呢?他們的後代在哪?

現代意義上的突厥,沒有一個唯一的概念,現代突厥不是一個民族,而是指很多民族的總稱。

若說現代哪些人是突厥人的後裔,倒是可以尋得到。突厥血統的繼承者,現代來講最主要的民族是土耳其人,維吾爾族,土庫曼人、撒拉爾人,哈薩克人,柯爾克孜人,韃靼人(新疆及周邊地區的塔塔爾族),亞塞拜然人,烏茲別克人,吉爾吉斯人等。

還有人會問,突厥與中原連年鏖兵的地點到底在哪裡呢?在中國來講,主要是燕趙之地。

其實燕趙地域是個泛稱,它處於北方,遼闊廣大,燕山南北,長城內外,都可以算作燕趙之地,自遠古以來那裡就是北方豪強雄踞的地帶,同時也是中原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的歷代邊境,或者說是中原漢族政權抵禦外族入侵的最前線。

從歷史的發展順序看,先秦時期的戎狄,秦漢時期的匈奴,魏晉北朝時期的柔然、敕勒,隋唐時期的突厥、回紇,五代十國、宋遼金時期的契丹、女真,元明清時期的蒙、滿等族都在北方這塊土地上有過形成、發展、壯大和相互融合的歷史。

在這塊始終烽煙瀰漫的神州大地上,幽州,可以算是期間的核心堡壘之一,由於其既不靠前,也不靠後,連同南北,貫通東西的樞紐地位,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隋煬帝在幽州築臨朔宮作為行宮,並以此為基地,集結兵馬、軍器、糧儲,三徵高句麗。唐初在此設定幽州總管府,任命已經歸唐的名將羅藝為總管,管幽、易、平、檀、燕、北燕、營、遼8州,以內平隋末割據勢力,外抗突厥,尤其防範他們內外勾結。

正是由於這裡人種複雜,戰事頻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