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中院”(相當於9…10環),“次院”(相當於5…8環),“外院”(相當於1…4環)。
把五個靶子並立在城牆垛口上,懸高30尺(呵,足有9米高,可見當時長安城的城牆高度)。
眾位考生要坐著射箭(“列坐引射”),不知是什麼道理,難道打仗時還坐著射不成?
對弓也有講究,要用一石力(大約120斤),也只有這麼承受這麼大的力,才能射105步那麼遠。宋代的岳飛曾能拉開四石的弓,為南宋第一。
考生射中院者為上,射中次院者為次上,射中外院者為次。
騎射又稱馬射,是考試武生控馬賓士中的箭術水平,這個難度相對挺高的。靶子也稱為鹿子,長五寸高三寸,共有兩個安放在矮牆上。馬射用弓需要力量為“七鬥”,大約為現在的78斤,比射長垛的弓需要的力量輕了許多。
馬射時,射出去的箭全中為上,中了一部分為次上,一直不中為次。(一共有射多少箭,我一直沒有查到相關確鑿資料,但想來並不會太多,否則也不會有人倒黴到一箭也射不中。)
第三項是馬槍,在剛才馬射用的土牆上,放四個木偶(其實就是一段略加工的木頭樁),木偶頭上頂著四片三寸五分厚的木板。
考生縱馬持槍,所持槍長一丈八尺,徑一寸五分,重八斤。在古代的冷兵器戰場上,騎兵特別注重第一波的衝鋒,“呼”的一下衝上去,生死立判。在這種情況下,對兵器的長度是越長越好,甚至在西方出現了專門的長槍兵。
一丈八尺,也就是5米4,對於持槍者來說,可以說是一個很變態的長度。這種槍,也就是衝鋒的時候用一下,平時根本舞動不起來。
小時聽袁闊成大師的《三國演義》,對張飛能用足有三人高的長丈八的蛇矛非常佩服,後來才知道,連個小騎兵也用得也是這玩意,讓張三爺的形像在我心中向下跌了好幾個跟頭。
考生們當然還比不了張翼德,他們在快迅奔跑的馬上,能持槍一連刺下三塊木板就為上,刺下兩塊木板者為次上,刺下一塊和沒刺到的一個待遇,都判定為次。
第四項是步射,就是在遠處擺上草人進行射擊。按規定射中者為次上,雖然射中但方法不正確,或者方法正確但沒射中都為次。看來這一項不是特別重要,本領再高,連個上也混不到。
第五項是身材、相貌,也是郭子儀的強項,長相俊美,約兩米的身高,在材貌方面可以打滿分。
第六項是言語,對於這方面,郭子儀應該也沒有問題,看他後來的《上尊號表》、《上章敬皇后懿表》、《請車駕還京奏》等文字,都是旁徵博引、文采斐然,可以看出郭子儀飽讀詩書,絕非一味習武之人。
第七項是舉重,要把長一丈七尺、直徑三寸半的大門閂,連續舉起十次。就是看誰的力氣大,估計這一點郭子儀也肯定有優勢,兩米身高的人力氣肯定比一般人要大的多。
考生如果有五項得到“上”,就是及第了。
在武后最初制定的科目上,還有負重這一項,就是背上五斛米,也就是將近600斤,能走上20步這算過關了。
我估計制訂這規矩的傢伙以前當過抗大包的,要不然這武舉科目這麼貼近生活呢。可能是後來感覺這負重這一項,看起來不是挑武舉更像是裝卸工,於是後來取消了。
不管考的是什麼專案,我們都可以從中看出,武舉太過重視於力氣、弓、馬,對戰術素養沒有什麼要求,所選出的人只能是武夫,這也是遭文人詬病的最主要原因。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夜觀盡長安花”寫盡了唐代文人中舉後的張狂與得意。
對待武人中舉,態度就完全不一樣了,連一向正統的史書記錄人員,也對武舉制不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