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泡沫和經濟波動作出全新的解釋。他們認為,人的行為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是情緒化的,並且會相互影響和傳染,這使得人類行為會出現非理性和非經濟特徵,體現在資產市場上就是泡沫和崩潰的反覆交替。喬治·阿克洛夫、羅伯特·希勒: 《動物精神》,黃志強等譯,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此外,另一個有望贏得聲譽的人性分析概念是索羅斯首創的“反射理論”(Reflexivity Theory)。反射理論指的是,投資者(及其行為)與金融市場間相互決定的互動關係,投資者根據自己獲得的資訊和對市場的認知形成對市場的預期,並付諸投資行動,這種行動改變了市場原有的發展方向,就會反射出一種新的市場形態,從而形成新的資訊,讓投資者產生新的投資信念,並繼續改變金融市場的走向。由於投資者不可能獲得全面完整的資訊,他們投資所依據的是“投資偏見”,這些“投資偏見”是金融市場運轉的根本動力。當“投資偏見”零散的時候,其對金融市場的影響力是很小的,當“投資偏見”在互動中不斷強化併產生群體影響時就會產生“蝴蝶效應”,從而推動市場朝單一方向發展,最終必然反轉。

導讀二(2)

既然人們的非理性行為經常會製造泡沫和破滅的週期,那我們就需要學會泡沫化生存。《靠“動物精神”實現泡沫化生存?》一文強調,在中國的發展階段裡,泡沫之後是會出現調整,重要的是調整之後會怎麼走。中、美、日是一個很好的比較。美國泡沫破滅後一般要經歷一段長時間的負增長,經濟才能重拾升勢;日本在20世紀90年代之前也經歷過多次泡沫破滅,但經濟很快反彈,而20世紀90年代的股市、房市崩潰後,直到現在也未真正走出困境;中國在這次危機中經濟只有極短的下滑(但仍是正增長的),隨即便出現了快速復甦。這可能是經濟發展的階段所決定的。美國經濟一直是處於世界經濟最前沿,它主要依賴創新來推動增長。這使得其增長相對較慢,但由於其技術不斷進步,經濟最終還是可以繼續向前。日本在高速成長時期,透過模仿取得了很快的發展,雖然成為一流經濟體,其創新腳步卻未能跟上,因此其經濟繁榮也就難以持續。從中國目前的狀況來看,主要還處於日本20世紀90年代之前的發展狀態,此時,即便泡沫破滅,也會很快反彈起來。

在主要經濟體處於大緩和的背景下,作為高速成長的發展中國家,中國自2003年以來承受的通脹壓力大於發達國家,而在雷曼兄弟破產之後,隨著中國經濟的降溫,對“二次探底”和通縮的擔憂有所增加。“宏觀經濟之問”中的第二組文章,對國內外宏觀經濟“過山車式”的轉換作了跟蹤研究。

在2003—2008年10月的這一輪經濟上升週期中,亞洲金融危機以來的通縮氛圍逐漸被通脹和過熱格局代替,經濟中充溢著過剩的流動性,以股票和房地產為主的資本品也出現幅度驚人的價值重估。2008年初,南方出現了大面積冰凍雨雪天氣,在短期內提升了物價。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也減少了生豬等農副產品的供給,對物價造成擾動。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在2008年二季度上漲超過8%,其中食品尤其是豬肉價格上漲最為明顯。

物價的明顯上漲增加了居民的生活成本,為此有關部門在2008年初啟動了臨時價格干預措施,限制糧價、食用油價格、蛋價、肉價的上漲。《管制能管出和諧物價嗎?》對此作了標準的經濟學分析。物價管制只能在短期內起到作用,對緩解通脹預期也有幫助,但卻使價格訊號失真,降低了未來的供給,從長期來看是沒有效果的。幸運的是,物價水平在2008年中以後開始回落,管制也就失去了必要性。

除了一般物價上漲外,房價的大幅攀升也引發了大範圍的討論。不少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