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00部分

的人間凡人,你跟他們也大不一樣?”

陸正道:“與人間的凡人也不一樣?師父,這又是什麼意思?”

白衣人道:“無求,這就是你的不一樣!”

陸正不解:“什麼是無求?”

白衣人道:“要了解什麼是無求。你必須先知道世人有所求……”

萬物健行,人是萬物之一,那麼人之健行是怎麼樣呢?人之健行,首先表現在欲求,因其有身,故而有生之慾。無論是修行人還是人間凡人。雖然所求不同,但是皆有其欲是相同的。人間之人求衣食飽暖,修行之人求知身,都可以用有生之慾概括。

因此生之慾隨生心之求,即是世間之人因欲生心,現於爭求之中。所求福祿壽喜,所爭財色名利,如此種種,不一而足。乃至心隨事變,欲求之心離事抽象而成幻妄之念,如雲遮日, 是世人意識之幻,所以元神不顯。

有身即有欲,此欲可斷嗎?不入知命境,此欲不能斷。不要說是凡人,哪怕是知命境之下的修行人,也只能順欲求生,不能逆欲圖存。所謂順欲,非縱慾,足欲以保身而已。入知命境,方知萬物如何而來,才能真正求證萬物變化之道,身可與萬物為一,神念法力恆定得自成洞天,得生生化化之道,不必仰賴萬物而自足,是為歷萬物劫。

歷萬物劫而入知命之後,萬物為身,知變化之道,身欲即斷,身的圓滿之境而無不足,修行人以此為無爭之境。何為無爭?無爭非不爭,實內具生化之道,一切自足,故無所爭。到此地步,修行人才可算與凡人真正有了分別,無食而飽,不假外物,在人間凡人眼中就是神仙了。

至此無爭之境之後呢?修行人難道就什麼也不求了嗎?當然不是。無爭是一種修行成就,境界圓滿的表現。但身已無所求,不代表心也無所求。不過知命之後,心之所求,不謀一身之私,故而不可稱為求,而要稱為願!不足方為求,自足而有行,是為願行。

這其中的道理說來玄妙,但是從人間之事而言,也可以說是十分簡單。譬如有人積累家財,財用已至恆足而所用不缺,不必為溫飽而奔忙,這時候他之所行,當然會與之前的作為有所不同。所行離於足身之求而更具內心之嚮往。

修行之道,起於身心,不離於身心。知身境、知心境以至於身心相合之知道境,在知道境之中,身心並非不存不分,而是自在相守而不相欺。而從知道境之後的知命境與知天境,其實正好是以知道境為界限,可以說所求的是另外一層的知身境和知心境。不過此時身已化為命,而心則以天為名,其中玄妙與之前的身心已有了天壤之別。

但不管是在哪一層境界之中,身心都是同在的,兩者往往交攝互用。比如在知身境中,其實求證乃是元神化顯,恰恰是真心之起。而在知心境中,恰恰是攝伏外感之魔,鎮絕內作之邪,使神識應運如常於一身之內,生成法力,從身之用而起諸般神通。

當修行進入知道境界,是身心相合所生之我行於萬物之中,講求的是身心變化之極,也就是與物相合之道。此時修行人與萬物相見,一切所行,念念自守,不可悖逆於所求證之自我。於此之中求索萬物自成自顯之道,有交於物卻有不迷於物,身心正而不偏,方能成就諸身變化。

這就是為什麼知道境乃是修行之中的一個關口,因為只有經歷這一步變化,才能從萬物之中求證身之來處,亦從萬物之中見一切行跡,繼而在化身心為天地的過程之中,先進入知命境。其實修行的過程就是化身心為天地的過程,而知命境則是其中的轉化之關鍵。

從凡人向知身境的求證是心之求證,而從知身境向知心境的求證是身之求證,心先有證,次及其身。在知道境之後,這一切卻反轉了過來,從知道境界向知命境的求索是身之求證,而從知命境向知天境的才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