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就是講話,門開啟了。所以 “三者俱散而不收”,眼睛、耳朵、嘴巴,三者都是在消耗生 命精神。“先天之炁,所存者幾何哉”,“先天元炁”,我們生 命的能源,天天在消耗,還能剩多少啊!用完了就沒有了。
“必也默默垂簾”,所以修道第一步要靜坐,眼睛閉起 來。“頻頻逆聽,則坎離之炁不洩矣”,你迴轉來耳朵不聽 外,反聽內在,元炁自然不洩漏了。
“故曰,離炁納榮衛,坎乃不用聰”,“榮衛”是中國醫 學的名辭,就是氣與血,不是現在說的營養。“括囊內守, 混沌忘言,則兌口之炁不洩矣。”所以初步修道就是求一個 I266 I 一
靜坐的境界,像口袋一樣把它封起來,裡頭混沌靜靜的,不 明不暗,不說話。“故曰,兌合不以談”,嘴巴合攏來不講話 了。“希言順鴻濛,即所謂耳目口三寶,閉塞勿發通者也”, “鴻濛”就是宇宙天地未分的那個境界,在這個境界中,耳、 目、口三寶關起來,不與外面通才行。
下一句話要注意了,“此中秘密全在口字”,也就是說修 道的秘密全在一個“口”,這個“口”呀就難辦了。“此口是 元關一竅,吞吐乾坤。因天機不可盡洩,姑取兌象,非世人 飲食之口也,必須真師指示,方知其妙。”道家講這裡就是 一個關鍵,這裡的“口”字不是指嘴,而是指身體上同宇宙 關係密切來往的地方,所以天機不可洩漏。講到這裡,每一 本道書都說不清,所以只好拿個卦名來代表叫做“兌象”。 注意呀!這個“口”要開啟,必須要真正修道成功的老師, “方知其妙”。先宣告在先,我是假師,不是真的,他說天機 不可洩漏,我也很害怕有什麼天打雷劈、五馬分屍的。過去 好多次提到過,這個“口”是“上口”,大家自己回想起來 就懂了。
4
再看本文,“三者既關鍵”,這三個關鍵鎖住了,“緩體 處空房”,修道的人不要緊張,靜坐的時候一切放鬆,在一 個靜的地方,思想寧靜,歸到空的境界。“委志歸虛無,無 念以為常”,禪宗講的“無念”是《參同契》先提出來的, 當時佛教還沒有進入中國;禪宗六祖所講“無念為宗”,實 際上是取用《參同契》中的話語。這裡說“無念以為常”, 經常做到在無念的境界。“證難以推移,心專不縱橫”,修道 要求的是親自證到,這個不是理論,第一要做到“無念”,
“無念”做到了就是養性。下面告訴你身體不要緊張,一切 @丨放鬆,放鬆,從頭腦起放鬆,靜坐也好,平常也好,都要放 ^ ^ 松。尤其這個時代的人,眼睛、耳朵包括腦筋,六根都在緊 張。所以“緩體處空房,心專不縱橫”,是要專一,靜到專, 專到無念境界。
真人的優遊
“寢寐神相抱,覺悟候存亡”,這兩點很重要,睡眠的時 候,身體在睡,裡頭的元神還是昭昭靈靈,不昏迷。守到這 個訣竅,白天醒時不要把精神外漏,感覺內部這個元氣、元 精的生長,一點點都要清楚。換句話說,靜坐久了,內心的 感覺功能越來越靈明,就是這個道理。
再看註解:“此節,詳言潛淵守中工夫。耳目口三者, 既巳關鍵嚴密,一毫不洩。”三寶既然關起來了,“則我之真 人自然不擾不雜,優遊於深淵之中” 了,我們自己本有生命 自然在那個空洞的境界裡頭自在優遊,“此中空空洞洞,別 無一物,有若空房然”,這與禪宗所講“本來無一物,何處 惹塵埃”同一個道理,同一個境界。
“故曰,三者既關鍵,緩體處空房”,“空房”是抽象的 名稱,並不一定要關到一個房間裡頭,而是內心永遠在空靈 的境界中。保持這樣無念,靜到極點,當然要時間,三天、 七天,或是一百天,等到內在“先天一炁,原從虛無中來”, 空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