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38部分

蒙古人屠滅文明無數,足夠強大,可是這個文明讓人喜歡嗎?他雖然強大,但是卻是野蠻的象徵,除了讓蒙古人作威作福百年,對於世界各族來說都是個災難。

文明分為有序和混亂,混亂充滿了破壞,有序則尋求天下的安定,推動歷史向前。

中國要的不是元、清那樣的朝代,要的是像漢、唐一樣,強大、開闊、既能擊破強敵和敢於冒犯的對手,也能教化四方,傳播文明,影響世界的朝代。

王彥決定招降,是給滿人一個機會,但是為了不讓城中的滿人存在幻想,還是讓大軍架起巨炮,狂轟了一陣,給清軍一點顏色看看,讓他們心裡有點數。

在炮擊了一日之後,王彥隨即讓馮銓寫了一封信,他自己也寫親自修書一封,讓書吏抄了十多份,晚上射進城裡。

自從北京被圍後,城中的滿人就惶恐不安,士氣低落,軍無鬥志,知道自己的末日已到。

現在北京已經是一座孤城,也不可能有什麼援兵,根本就沒有任何希望,尼堪從決定留下的一刻起,他就知道了自己的結局,做好了與北京共存亡的準備。

北京城大,城中只有兩萬五千人,其中還有一半是漢軍,他只能將府庫開啟,給滿族的婦孺分發兵器,讓她們幫助守城,並將北城的漢人全部趕到南城,在讓人在紫禁城備好引火之物,準備最後**。

尼堪已經做好了城破自殺的準備,可是城中的漢軍,甚至不少滿人都不想死。

眼下的情況,明眼人都能看清楚,大清徹底輸了,繼續打,只有全部去死。

漢軍對於尼堪,怨氣很重,多半不願意跟著尼堪尋死,就是城中的滿人也不想繼續抗爭,尼堪給他們分發兵器,沒有激起他們的鬥志,反而讓他們感到絕望。

婦人和孩童都要上戰場,那大清還有什麼希望,滿人也是人,也是怕死的。

在這種情況下,明軍的勸降書信,射入城中,無疑就給了裡面的人一條生路。

每次攻城,都先射勸降書信,降低大軍損耗,以最小的代價奪取城池,這是明軍的慣例。

王彥勸降,一般就是分析利弊,開出條件,許以好處,讓城中的人自己決定。

這次也不例外,城中的人已經沒了選擇,除了投降就是死,王彥書信上沒有廢話,直接告訴尼堪,蓄髮、改姓、易服飾,投降免死。

歷史上漢族融合周邊少民,都是比較溫和的策略,用先進的文化吸引,讓他們自己慢慢改變,從不強迫他們一定要說漢話,穿漢服,是一種不主動的吸納,鮮卑、契丹、百越都是這樣慢慢融合進了漢族之中。

今歲,四月間,金國下令,治下之民,無論各族統一稱為金人,等於是用國家的力量,加速金國境內各族的融合,意圖增強金國內部的凝聚力和各族對於金國的認同感。

王彥不敢斷定,這是好是壞,但是他見了金國此條政令之後,對於明朝之前以及歷代中原王朝,不主動去融合周邊民族,進行了反思。

大明既然是天朝,文明既然先進,就有責任教化四方,幫助周圍藩屬,學習中國文化。

因此在民族政策上,王彥覺得要採取,積極進取的策略,加速國內各族的融合,可以學習金國,重新統計人口,國內之民每人發放一塊竹牌,標明籍貫,而在民族問題上,治下之民統一稱漢,或者都稱明人。

當然除了強制的政策之外,也要許以一定的好處,在朝廷主動要求融合的同時,也要讓少民願意進行融合。

這點王彥聽到金國頒佈的政令後,與王夫之商談過,王夫之的建議是對戶籍制度進行改革。

將國內之民的身份,定義為漢和歸義兩種成分,漢不用說,歸義則是歸附的少民,不許再提滿、蒙、壯、藏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