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張,這個時候的遼東半島,雖也有些人家,但卻多是林散的聚落,自然是軍隊一過,這裡就歸了誰,就這樣大夏和李朝的開拓軍隊碰到了。
從烽火九年開始,大夏在遼東東部沿海區域與李朝的軍隊大小打了十餘戰,每一次都以李朝敗退而告終,直到大夏的兵馬打到了李朝實際的控制區,李朝的國君終於將李朝的大將軍調派到了南面,而這個時候。大夏東南鎮守府抽兵攻打山東。實際上在這裡與李朝對碰的則是三個新組建而成的常備軍,差不多四萬兵馬,在一連串的對碰後,大夏這邊也著實吃了不少虧小看了這些李朝的精銳兵馬,隨後又陸續從後方抽調上三個常備軍來,算上青壯。抬重營等,差不多有十萬之數。戰鬥兵力也多達七萬。而李朝那邊則再次抽調十萬精銳,與邊軍聚集了十七萬大軍隔河對峙。
可以說與李朝的作戰,對於正在山東動兵百萬的大戰來說,根本就上不得檯面,夏羽根本就沒有將目光放在過這片土地上,有那閒工夫,北面的茅山國,大鮮卑,西北面的柔然,西面的天可汗國,還有中原地區。環顧一週,幾乎每一個都比東北這塊犄角旮旯地方重要的多,就算是對東南府的程咬金而言,李朝的軍隊也不過是為他操練兵馬的練兵物件而已,偶爾打打草谷,撈點外快,根本就沒有人放在心上。
但大夏可以將李朝看做是疥癬之疾。無礙大雅,但對於李朝來說卻是動搖國本之戰,比起龐然大物的大夏來說,人口只有不到三百餘萬人的李朝,統共也只有不到四十萬的兵馬。這已經是李朝的一個極限了,而就這四十萬兵馬也要分成三等,其中五萬乃是李朝的禁軍,最精銳的兵馬,甚至還有數千騎兵,二十萬的主力精銳,餘下十餘萬則屬於地方民兵,主要負責地方的地方守備部隊,用於巡邏治安,收取稅賦等等。李朝國力在長白河西岸算是最強大的了,但在大夏眼中卻不比山東那些中等的諸侯強到哪裡去,大夏這邊幾萬兵馬活動活動筋骨,李朝這邊卻是傷筋動骨,二十萬兵馬每日吃喝拉撒可不是一個小數目,加上得到風聲的王氏高麗和衛氏朝鮮也開始蠢蠢欲動,要趁機從李氏朝鮮這裡討回點利息,李朝的國君終於挺不住了。
李朝的領議政,相當於大夏的內閣首輔,全道羅是李朝一個較為開明的大臣,大夏軍隊北上之前,李朝疆域內曾經有大夏商船出現,而全道羅就從這商人口中得知了許多大夏國的情況,知道大夏國是北方一個,十分強大的國家,當初與夏**隊發動戰爭,他就一力反對,但李朝的將軍們卻是連戰連捷,早就打出了傲氣,加上李朝國王李忠這些年,縱橫闔閣,連滅數個與自己不對付的諸侯,如今也是打壓的另外兩國只有自保之力,心中難免自大,這才傾向將軍們的意見,調兵與大夏開戰,只不過這一打,李朝就打不下去了,昔日勇猛無比的朝鮮戰士,如今卻是被打的節節敗退,新開闢的新邊道南北昌順府盡數淪陷了不說,甚至被打了李朝的本土疆域,那些新開闢的兩府丟了也就丟了,畢竟都是新開闢出來的,還沒有多少產出,人口也多是難民組成,但這開啟本土,那可就是另一碼事了,李朝國王這個時候也有些驚慌了。
在這裡與大夏對峙下去,就算不打也夠要命的,東面,北面兩國可是磨刀霍霍,李忠這個時候想要與夏國那邊和解,於是將領議政大臣,全道羅找了來,詢問該如何處理,全道羅雖然氣憤當初國王不停他的勸告。一意孤行,但此玄卻仍心幾心謀出,策,想要和解。無外平割地,賠禮。地麼,就是披億左佔據的兩地,反正也是新開荒出來的,送給人也不算太心疼,賠禮麼,則是咬著牙湊了十萬兩白銀,另外還有其他一些李朝特產,比如海里的珍珠。玳瑁,山上的雀羽等,而全道羅更加聰明,知道如果是打和戰敗輸了的割地賠款那國王的臉面也擱不下。所以就出了個主意,和親,那夏國國力強盛,如果與這麼一個強國聯上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