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已過,清明漸至,秀枝打發鬱建楠和筱茉到山野裡剪清明草和鼠兒草,還吩咐兄妹倆若是看到山上的竹筍,也挖點回來,到時用來做清明餜的餡料。
山坡上、田野裡,一派氣清景明、生機勃勃:桃花紅、梨花白、油菜花兒黃,燕子築了小巢,杜鵑聲聲啼唱。
筱茉和鬱建楠各自分工,她負責到田野裡剪清明草和鼠兒草,鬱建楠則負責上山挖竹筍。
清明草外形類似於艾草,但與艾草又有點區別,艾草葉大,清明草葉子要細些,且背面也不似艾草那樣有一層白絨,味道沒有艾草那麼辛,也沒那麼苦澀,但有艾草的清香,專門用來做清明餜;鼠兒草也是用來做清明餜的,但量不需要多,只是摻著用的,增加清明餜的嚼勁與韌性。
不過,按照這裡的風俗,用來上墳祭祀祖先用的清明餜,不能摻鼠兒草,只能用清明草。
等所有的材料備齊,秀枝就帶著筱茉和鬱建楠開始做清明餜,餡料準備了兩種,一種是芝麻白糖餡的,另一種是鹹餡的,用料就是剛從山上挖回來的竹筍,還有豆腐、五花肉,以及大缸裡醃的酸菜,兩種餡都是熟餡。
清明餜的皮是用糯米粉和早稻米粉按一定比例兌好的,加入溫水和好,揉搓均勻,再入蒸籠裡蒸成熟面。
甜餡的清明餜,是用專門的模子壓出來的,形狀象薄薄的月餅;而鹹餡的則不用模具壓,用手把皮捏薄了,放入炒制好的餡料,再像捏包子一樣,捏出一個個的褶子,團成包子的形狀或鞋靶的形狀,之所以要做成兩種形狀,也是為了區分是辣或不辣的。
除此以外,還要捏上兩隻鵝的形狀的,這是為了祭祀時擺在最上面用的。
因為餡和皮都是熟的,幾個孩子圍在秀枝身邊,一邊做,一邊就開吃。
筱茉是前世就學過的,會做,所以她瞄了秀枝兩眼,就自己開始動手了,鬱建楠則不太會做,造了兩個,極醜,捏一半就直接塞到他自己嘴裡了。鬱建樟當然是不讓他動手的,站在一邊,吃就完了。
因為一家人都不怎麼喜吃甜食,所以甜的做的不多,但掃墓要用,又不得不做。鹹的就做了很多,都夠幾個孩子吃上好幾天了。
“半雨陰陰復半晴”,清明前後的天氣,總是陰晴不定,時不時的就要下一場雨。清明餜做好的第二天,趁著上午沒雨,一家人就準備上山掃墓。
當然,上山之前,先要準備各色祭品,米飯和酒是不能少的,除此以外,還要炒上一盤青菜、煎一盤豆腐、兩盤頭天就做好的青明餜,沒有整鵝的話,就用一整刀煮熟的豬肉代替,還要帶上一把新鮮的蒜,寓意是保佑子孫們聰明會謀算。
接著拿一隻籮筐裝上酒、炮仗、香燭紙錢,還有酒盅和碗筷,另拿一隻提籃,裝上準備好的飯菜,拿一根扁擔挑著,一家人攜老帶幼上山。筱茉手上拿一把砍柴刀、鬱建楠則背一把鋤頭,到時要清理墳墓周邊的雜草,還要往墳背上添土。
幾個人一起先從最上面的太公墳開始祭掃,完畢後再到太爺爺墳上,還有爺爺和大伯的,一路往下走。才祭掃到一半,天上又開始飄起了雨絲,如牛毛、如絲線,雖不大卻綿綿密密,溼了人心。此時跑回家去拿雨具又太遠了些。幾個人只能勸盧氏先下山往回走,剩下的幾個人抓緊時間把爺爺和大伯的墓清理、祭拜後,再往家趕。
盧氏多少有些不願意,但她的小腳,的確拖後腿,最後她就跟著到爺爺墳前站了站,點了一柱香,嘴裡喃喃低語了幾句,才插了香,拄著柺杖一步步慢慢往山下去了。
這一路祭掃下來,筱茉心裡雖說不上沉重,畢竟這些親人,她一個都沒見過。但她卻想起自己前世來了,也不知,月月有沒有想到,自己曾經最不願回的故里,卻是以這樣的一種方式回來了,這算不算是魂歸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