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頭鐫字滿,誰人能識古坤元?&rdo;信然。
易中天 品海瑞
一、屢被罷官的官
海瑞是一個清官。不過他這個清官,卻是以&ldo;罷官&rdo;而聞名的。
現在四十五歲以上的中國人,大約很少有人不知道&ldo;海瑞罷官&rdo;的。1966年,以對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的批判為導火線,引發了一場&ldo;史無前例&rdo;的&ldo;文化大革命&rdo;,弄得海瑞這個名字家喻戶曉,而且一提起海瑞,便想起罷官。
海瑞這個人,的確與罷官有緣。海瑞一生,經歷了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朝。從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4年)十二月十日在福建延平府南平縣當教諭,到萬曆十五年(公元1587年)十月十四日病死在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任上,他與官場差不多算是打了半輩子交道,其間罷官和請求辭職就有好幾回。僅在南京任上的兩年之中,請求告老還鄉就達七次之多;而賦閒時間最長的一次,竟達十六年之久。這樣折扣下來,則海瑞踏入仕途三十三年,就有一半的光陰屬於罷官。
如果按照中國普通老百姓衡量一個官員好壞最通用的標準來評估海瑞,他當然是一個好官。這個標準就是清廉。海瑞的清廉是舉世聞名的,也是絕對真實的。他晚年職任右都御史(監察部長),官居二品,留下的積蓄竟不夠殮葬之資,還得靠同僚們來捐助費用。一個人,做官做到連死都死不起,也算得上&ldo;一清見底&rdo;了。
更難能可貴的是,海瑞始終如一地堅持著他的清廉。他當知縣的時候,飯桌上的蔬菜都是他親自帶人在衙後種的。酒肉之類,大約也很少食用。據說他唯一的一次&ldo;奢侈&rdo;,是為了給母親做壽(海瑞是孝子),買了兩斤肉。
這樣的清官,老百姓當然由衷擁護,官員們卻反感異常。他們雖然嘴上不便多言,心裡卻是說不出的嫌厭和膩味。一想到要和海瑞共事打交道,就更是頭皮發麻。可資證明的一個事實是:海瑞調升應天巡撫的任命剛一發表,應天十府官員便幾乎快要哭出來。不少人紛紛請求改調他處,有的甚至自動離職,寧肯不要頭上的烏紗。這固然說明海瑞的清廉和聲威已足以讓人聞風喪膽,但也說明他在當時的官場上,其實已很孤立。
海瑞確實是不講什麼官場規矩的。他並不是一個胡來的人。相反,他的原則性很強。他的原則有兩條,一條是四書五經闡述的道德準則,一條是洪武皇帝制定的政策法令。這兩個東西裡面,可都沒說過一個官員應該貪汙腐化,以權謀私,也都沒說過要當官就得學會阿諛奉承、吹牛拍馬、迎來送往、請客吃飯。聖人和太祖沒說過可以做的,就不能做。聖人和太祖明確規定不可以做的,就更不能做。
海瑞不但謹遵聖賢教誨且身體力行,而且還要和不良風氣作鬥爭,而無論對方職位有多高,來頭有多大。海瑞擔任淳安縣令時,出任總督的是胡宗憲。總督與知縣,官階之別,如同天壤。胡宗憲這個人,又是當朝權相嚴嵩的黨羽,權傾天下,炙手可熱,境內官民無不畏懼。然而海瑞卻如初生牛犢。胡宗憲的兒子到淳安,耀武揚威,頤指氣使,對驛站的款待百般挑剔,還把驛丞倒吊起來。海瑞毫不客氣,立即下令將其拘捕,押往總督衙門,其隨身所攜一千兩銀子也沒收充公。海瑞還給胡宗憲呈上一份公文,聲稱久聞總督大人節望清高,愛民如子而教子甚嚴。此人既然品行惡劣胡作非為,其所稱胡公子云雲必系假冒,其隨身所攜也必系贓銀。胡宗憲心知是自己的兒子不爭氣,卻也不敢聲張,只好打落了牙齒往肚裡咽。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