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就像金庸寫事,古龍寫人,鳳歌在小說中更多的是在探討個人成長路程和生命的價值。江城記得最深的,就是主角梁蕭遠赴西域,到埃及時所解的大祭司留下的最後一道問題——與生命等價的物品是什麼?
最後梁蕭的答案是,與生命等價的物品只有生命,表現出作者認為生命至高無上的觀點,這是在金庸古龍等武俠大作中也難得一見的新奇觀點。不同於“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那樣的高大全,梁蕭更貼近於新時代青少年心目中的武俠形象,有明顯的性格缺陷沒有讓其失色,反而更像個人。
當然《崑崙》雖好,但也有為讀者詬病的地方。詬病最廣的地方應該是梁蕭助元攻襄陽,違背其父遺願。其實細究之下,梁蕭此舉也有其合情合理之處。梁蕭自幼便失去父母,又經歷多重磨難,未能培養成理性思考問題的能力,更多的是依靠直覺來處理問題。參軍只是為了保護和照顧被強迫從軍的幾個好友,真正讓他助元軍征戰襄陽是因為他無辜的義妹遭義軍擄走後毫無人性的毒打險被殺害,再加上有身邊的好友死在南宋人之手這令梁蕭對整個宋軍產生的仇恨徹底趨於水火不容之勢。梁蕭跟雲殊之間個人的恩怨,無疑也是促成他這樣選擇的重要原因。為了報仇,他必須站在蒙古人這邊,幫助他們攻打襄陽。其實梁蕭並非愛好殺戮,他只是憑著一種簡單的直覺進行戰爭。而在看到襄陽如同人間地獄的慘狀,梁蕭也意識到自己犯下了大錯。無關乎宋元,他給整個天下帶來了無窮的殺戮和痛苦。
在讀這裡的時候,江城真的為梁蕭感到痛心。梁蕭做錯了嗎?在宋人看來當然是大錯特錯,身為宋人卻助元滅宋,大節有虧,實在是大奸大惡。可宋人就對嗎?不論青紅皂白,一味的以殺止殺,一味的從自身立場出發,所有與自身理念不合的人就是奸邪,就該死,這又怎麼能稱得上“正義”?
尤其是遍觀梁蕭整個人生,又有幾個宋人真心待他?卻要他站在宋人的立場上,這樣的強迫實在是讓人反感。
可能是那時江城還處於叛逆期,他完全站在了梁蕭這邊,譴責那些說梁蕭壞話的人。之後隨著劇情發展,看到梁蕭被人逼得不得不遠赴西域,背井離鄉,心情隨之淒涼;看到他與柳鶯鶯相遇相知卻彼此錯過,心裡也為之惋惜;看到他為了見花曉霜一面,不惜身陷險境,卻又驚聞花曉霜早已身隕的噩耗,看到他悲憤欲死,那種悽婉孤寂之感,直讓人潸然淚下;最後,看到他為了昔日的愛人、敵人不惜自絕生路,高唱著崑崙山歌,慷慨赴死的英雄豪邁,幾乎不讓於蕭峰赴死那段,都是一樣的氣壯山河,都是一樣的讓人涼透心底。
不過隨著年齡閱歷的增長,他對《崑崙》又有了新的認知和看法。其實就像小說最後九如大師說的那樣,名利也好,恩怨情仇也罷,不過人世間的一場虛幻大夢,到頭來不過都是一場空。王侯將相、帝王霸業,最後不過是黃土一杯,千百年後只是人們茶餘飯後的笑料罷了。
不管怎麼說,在他看來《崑崙》所蘊含的意義都要遠高於《誅仙》,所以江城現在已經決定了,接下來的一個月他要把《崑崙》寫出來!
既然決定了,姜成就不再遲疑,全速再次發動起來。這次不再是明史,而是宋末元初時的歷史,其間還會夾雜一些當時西域諸國的歷史,資料查閱量更大了。
不過這正是姜成的興致所在,既能用於寫書,還能充分增長知識,深厚自己的底蘊,百利而無一害的好事。
姜爸爸姜媽媽本來以為姜成忙完了這麼多事,至少得休息一段時間吧,沒想到這小子只歇了不到兩天,就又開始忙碌起來,聽說要在開學前再寫一本書出來。
姜德均因為事先知道了,沒有多吃驚,只是有點訝然這小子居然這麼快就有決定了。而高琳蘭卻是有點心疼兒子了,不止一次的嘮叨讓他別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