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說,我國有8482萬人口是戴了頂文盲帽子大步跨進21世紀的。另外,小學文化程度人口占到35。7%,也就是有4。52億人口是小學文化程度。這麼了不得的人口素質結構,如果不用心用力解決,人口數量增長沒降下來,就提出“保持人口適度增長有利於國民經濟快速穩定的發展”是有弊無益的。今後幾十年,人口總體素質不高、流動人口規模龐大、出生人口性別比持續升高、貧困人口脫貧困難、艾滋病及其他傳染性疾病滋長蔓延等五大難點將相互疊加。同時還要面對四大壓力,即就業人口對經濟承載的壓力,貧富差距對社會承載的壓力,生產生活方式對資源承載的壓力,人口總量對環境承載的壓力。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既面臨穩定低生育水平的艱鉅任務,又要統籌解決人口素質、結構和分佈等方面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中國人口眾多,對社會經濟以及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壓力,這是今天人們的共識。而中國人口的巨大增長,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在新的世紀,當我們已經*低生育水平國家的行列,在新的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時候,回顧歷史,總結經驗,對人口增長科學有效的控制。
參考資料:網路資料
………【第七節 核心家庭的主導地位】………
家庭不是生來就有的,一成不變的,它是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中逐漸形成並不斷髮展變化著的。人類先民同吃、同住、同勞作,雜亂*,共同哺育後代。這種團體雖也有性、經濟、繁衍後代的功能,但這只是群居動物動物本能的表現。直至出現了對偶婚:至少兩個不同性別的成年人居住在一起,勞動分工,經濟合作,共同撫養子女,才產生了真正意義上的家庭。而後,家庭發展出許多不同的結構:在傳統農業社會中佔主導的擴大式家庭:一家三四代人中第二代中至少有兩對以上的夫妻;在狩獵、採集社會和現代工業化社會中佔主導的核心家庭:一對夫婦及其未婚子女。此外,還有主幹家庭、多偶家庭、單親家庭等。近30年來,家庭規模的小型化是我國城鄉家庭結構變化的重要特徵之一;與此同時,家庭結構還呈現出以核心化家庭為主,小家庭式樣愈益多樣化的趨勢。
核心家庭是父母及其未婚子女所組成的家庭模式。美國人類學家G。P。默多克首先提出了核心家庭概念。他在《社會結構》(1949)一書中認為,從親屬關係著眼可把人類家庭分為核心家庭、復婚家庭、擴大家庭等三種基本單位,其中核心家庭是其他幾種家庭形式賴以擴大的基本單位。核心家庭這一概念被人類學、社會學廣泛使用。核心家庭是由一對夫婦(包括其未婚子女)組成的家庭。這一概念由美國社會學家默多克首先提出。
單偶結合是家庭的核心框架。一夫一妻制不僅是一種**的、情感的婚姻模式,也是一種佔據主流地位的家庭模式,即夫妻配偶是家庭的核心框架。近現代社會生產方式的變化,使家庭形式有了很大變化,在一夫一妻制基本結構不變的基礎上,家庭變小,聯合家庭向核心家庭轉變。同時,也出現了子女各自成家以後,只剩下老年夫婦生活在一起的“空巢”家庭、夫妻不主張生育子女的“丁克”家庭、夫妻之間分居的“單居”家庭、母親與子女或父親與子女組成的“殘缺”家庭,等等。但是,核心框架不變,一夫一妻製作為家庭模式的主流地位不變。
核心家庭是人類社會的最為重要的家庭模式,之所以稱為核心,是因為在社會生活中這種家庭最為普遍,更多是家庭是這樣的一種模式。它包含了最主要的家庭關係:夫妻關係或夫妻關係和親子關係。由夫妻和未婚子女組成的核心家庭是最基本的家庭形態,故又稱“標準型家庭”。核心家庭中包含著兩種最基本的家庭關係:夫婦關係和親子關係,又稱夫婦家庭或血緣家庭。核心家庭從已婚夫婦離開父族、母族獨居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