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的先驅,他的這一明也是英國工業革命的先驅!

水磨的安裝是次日上午開始的,已經簽了契約的方木匠在現場,他技藝雖然一般,但好歹算是個技術人員了。而石匠和鐵匠則未被允許靠近,原因不過是為了保密。那些零件,如果沒有趙與莒在旁邊指揮著安裝,單靠自己摸索是很難弄清楚的,更何況為了保護這個秘密,趙與莒還讓鐵匠打了一些用不上的零件。

在沒有專利法的這個時代,趙與莒深知自己的原始積累只能依靠這種笨拙且短視的保密方法來保護。

注4:明宋應星《天工開物•粹精》中記載的江西水碓,同時具有灌溉、脫粒、磨面三功能,而後面所說的詹姆斯•布林德利的水磨,也是工業革命前期新興工業的第一臺多用途機器。( )

八、糧商(上)

大宋嘉定四年秋七月,新糧上市。

此時大宋地狹人稠,雖然推廣了占城稻,但因為其口感不佳,在土地肥沃的兩浙路推行不廣,倒是在江南東路和江南西路、福建路等多山之地盛行。因此,包過行在臨安在內的都城、府城,都需要大量的糧食。況且兩江、兩淮之地,多有靖康以來自中原南歸者,他們喜食麵食,故此麵粉的需求極盛。

此時臨安城足有七十餘里,城內有口十萬,城外還住著四十餘萬人(注1),僅每日要消耗的糧食就近三萬石。其中主要是米,也有部分是麵粉,兩浙、福建之地,一年兩熟,一般是先收一季麥,再收一季稻,川西之地,甚至還可以在兩熟之後再種一季蔬菜。因此,小麥的來源倒還算充足。

臨安城中有大大小小數百家糧店,因此,新開張的“保興”並不引人注意。開業時雖然也曾大張旗鼓地熱鬧了一番,但掌櫃的胡福郎算是這個圈子裡的老人,他年紀雖輕,還不到三十,卻把上上下下都打點得通透,故此同行們倒沒有猜忌這家新店。

但過得數日,其餘糧店的掌櫃就感覺到壓力了,雖然店裡的老客仍在,可一些原本在各家店之間搖來擺去的零散客人,幾乎全都轉到了保興糧店,好在保興糧店只賣麵粉,不售稻米,給同行們留下了一條生路,否則免不了被同行們合夥打壓。

“保興的麵粉,真那麼好?”

臨安“日盛莊”糧店的東家孟少賣了一輩子的稻米麵粉,在他的執掌下,日盛莊也成了臨安有數的大糧店,分店開了足足有六家,因此,當他得知“保興”的崛起之後,懷著一腔疑問,親自前往“保興”打探看虛實。

到了“保興”門前,他便吃了一驚,如此眾多的人潮出現在糧店前,往年都只是在災荒時分才會有。“保興”的大門被塊門板從中間隔開,兩個小廝在門前照應著,凡有顧客進來,其中一個小廝必然做揖微笑,還要說一聲“歡迎光臨”,而有顧客離開,另一個小廝則同樣會做揖微笑,說上一聲“多謝惠顧”。

“就是憑著這小伎倆招徠客人?”孟少撇了一下嘴,他經營多年,認定不會如此簡單。因此他未在門前多停留,而是徑直走了過去。

“客官,請自此門入內。”他還未跨近門,守門的小廝之一彷彿知道了他的用意,便上來做揖,然後虛虛一託,指向門的另一邊。

“為何不能從這邊進去?”孟少有些驚奇地道。

“這還不知,客人太多,右門進左門出,便可防止擁塞。”不待那小廝回應,旁邊有一人搶著說道:“老先生,排隊排隊,排在我的身後!”

孟少這才注意到,進門的那一隊人確實排成了一隊,每出一人,方有一人進門。他有些不解地捻著須,臨安可不是小地方,達官顯貴的家人奴僕和城裡的潑皮遊手都是橫行慣了的,若是他們遇上這等規矩,立刻便會鬧起來吧。

自覺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