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9部分

十年代的舊派武俠小說,在解放後的中國大陸正統的文學史中鮮有被注目,更遑論其地位,但在社會中卻擁有許多“武俠迷”,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就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個現實的狀況,誰也不能否定其存在。新文學因為強烈的政治參與而成為國共兩黨爭奪意識形態正統地位的祭品,傳統小說雖難與爭鋒,則因政治干預較少而泊泊奔流,雖不能說是“雙江並流”,倒也各自持續發展,可謂兩股道上跑的兩架馬車。

1949年之後,新文學在新中國徹底成了主流,舊小說卻再也沒有發表作品的空間了。武俠小說在海峽兩岸都不討好,從此被打入冷宮。五十年代初的讀者能讀到的還是四十年代印刷出版的舊武俠小說。本來,這一中國文學的“特產”也許將從此消失。沒想到,五十年前的香港出現了新武俠小說,不僅一洗舊武俠的頹風,且帶起了一股新潮流,讓中國傳統小說以一種新的形式得以發揚光大。多年苦心經營,新武俠文學終得以成形,而且花開滿枝,果實累累,這個被科學家華羅庚稱為“成人的童話”的文學體裁能揚長避短,繼往開來,在香港這塊獨特的土地上開花結果,不可謂不是一種意外的文學收穫。武俠小說作為一種文學形式,在梁羽生、金庸的改造下煥發出了新的活力。其實,小說創作的優劣不在於它用的是什麼軀殼形體,而在於它的內涵與素質,在於它是否寫得好,是否吸引人。金、梁二人對舊武俠小說的改造是成功的。可以說,如果沒有梁羽生、金庸等的辛勤耕耘,中國當代文壇上將失去一爿燦爛的花團簇錦,這是香港作家對中國新文學的貢獻,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這是不容忽視的一頁。

。。

新武俠文學五十週年回顧(8)

新武俠文學在IT世紀的延伸

新武俠三大家相繼謝幕之後,其文學作品一版再版。金庸、梁羽生、古龍的作品在兩岸三地都曾熱銷,連盜版計,印數或有億萬冊。然而,新武俠文壇上並非只有他們三人獨佔鰲頭,同時在香港寫作武俠小說的還有倪匡、蹄風、張夢還、高峰等,以及後起的溫瑞安等,臺灣有上官鼎、高庸、易容等。但無論在作品的水準及影響上均不及上述三人。新武俠文學是否還會出現媲美三大家的後來者?比如香港的科幻武俠小說家黃易,雖有系列作品頗受青年讀者歡迎,但比起五、六十年代新武俠文學的一浪接一浪、萬人追捧的景象,已是小巫見大巫了。我個人認為,新武俠文學之後,可能還會出現“新新武俠小說”,“科幻武俠”,等等,但恐怕都是六斤老太所說的:一代不如一代。倒未必是以後的作家不能踵武前賢,再創輝煌,時也,運也,天時地利不再,獨有如椽手筆,也難再建新功,重振雄風。

反而是在改編為其他文化產品上,新武俠文學比起其他文學作品似乎更具生命力。金庸、梁羽生的文學作品於六十年代初就相繼被搬上香港的銀幕,加上李小龍作品,為香港電影風靡世界立下不朽之功。七十年代中期,電視臺的出現,使電視劇成為觀眾追看的節目,金庸的作品幾乎全部被改編成電視劇,至上一世紀末,金庸的作品被一拍再拍,許多明星都以扮演劇中人物作為一種追求,港、臺二地,新武俠劇作在電視上持續熱播不斷。大陸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九十年代後期以來,中央電視臺開拍金庸的《笑傲江湖》、《射鵰英雄傳》以來,更掀起一股熱潮。而港臺所拍新武俠三大家電視劇則已佔先機,賣給大陸各地電視臺,這又大大加強了新武俠文學的影響,至今這股熱潮仍未見退。

二十一世紀以來,文化創造性產業勃興,影視、流行音樂之外,加上手機、電子遊戲、網路遊戲、數碼娛樂藝術等成為年青人追捧的時尚①(參見拙文《方興未艾的文化創造性產業》,《遼寧師大學報》,2004年9月,第27卷第5期。)。香港、臺灣的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