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塾教育由識字開始,到學會作八股文,這個教學程序是如何安排的呢?一是識字,由認方塊字起,一般幾個月或半年之後,讀等於識字課本的&ldo;三、百、千&rdo;、《名賢集)、《神童詩》、各種《雜字》(如《五言雜字》、《七言雜字》)等等。這些識字課本,有一個共同特點,即句子短,句子整齊,四聲清楚,平仄互對,音節易讀,字很大,即使不很聰明的兒童,也很容易讀,琅琅上口,很快讀熟,句子讀熟了,字也記牢了。充分利用了漢語、漢字單音、四聲音節的特徵,充分發揮了兒童時期記憶力特強的特點,也充分避免了兒童時期理解力差的缺點。突出記憶力的發揮和鍛鍊,這是我國兩千多年以來漢字啟蒙教育最有效、最成功的特點。其所以有極顯著的效果,用現代科學觀點回顧分析。這一辦法的本身非常符合中國語言文字及兒童年齡特徵的客觀實際。現在教育工作者忽略了這一特點,是極為可惜的。
一二年間初步完成了識字教育,即開始讀書教育。所謂&ldo;讀&rdo;,是讀出聲音來,琅琅上口,強調讀熟背誦。讀的範圍,首先是《四書》、&ldo;五經&rdo;。《四書》或先讀《大學》、《中庸》,後讀《論語》,或先讀《論語》,再讀&ldo;大、中&rdo;。最後讀《孟子》。&ldo;四子書&rdo;的誦讀次序,沒有規定,但《孟子》總是後讀,沒有先讀的。也有讀書人家,啟蒙時不讀&ldo;三、百、千&rdo;等通俗啟蒙讀物,識了一些方塊字後,就開始讀《四書》。俞平伯老先生三足歲讀書時,就開始讀《大學》,老先生一九八三年給我信中說:&ldo;我近翻看三歲時所讀《大學》,仍不大懂,虛度八十餘年,誠可笑也。&rdo;不知老先生是否是說笑話,抑或意在諷刺,因為明白世上事不少都類此。近百年前三歲兒童讀《大學》,到了八九十歲還不大懂。現在六七歲兒童讀小學,許多&ldo;偉大的……&rdo;話語,其到了八九十歲,仍不大懂,不是也還是一樣的嗎?&ldo;記憶&rdo;和&ldo;懂&rdo;本來是兩回事,自然大多可以統一起來,但也必然有不少不能統一的。即小時記牢,到老不忘;小時不懂,到老死也不懂的怪事,古今一樣,誰也不能改變。不過這是閒話,且不管它。再說讀《四書》的情況,大約一般聰明才智,有一年半到兩年,就讀的滾瓜爛熟了。按《四書》白文,《論語》一萬二千七百字,《孟子》三萬四千六百多字,加&ldo;大、中&rdo;約五萬字,而且還要連朱熹的註解都要背熟,所以時間長些。但這是作八股文的最重要的基礎。這點功夫非在十來歲時打好不可。然後再讀《詩經》、《左傳》、《書經》、《禮記》、《易經》等,自然也都要讀熟,而且能背誦。這些讀熟的書,為了防止忘記,必須經常溫習,尤其是《四書》,更是要連本文帶朱注,永遠爛熟於胸中。隨口引用,像說話那樣自然,沒有這點基本功,是談不到作八股文的。《紅樓夢》第九回寫賈政盤問李貴,寶玉讀書的情況,李貴回說&ldo;哥兒已經唸到第三本《詩經》……&rdo;賈政讓李貴告訴學中太爺說:&ldo;那怕再念三十本《詩經》,也是掩耳盜鈴……什麼《詩經》、古文,一概不用虛應故事,只是先把《四書》一齊講明背熟,是最要緊的。&rdo;這就是特別強調基礎的重要性。
私塾的教育方法,真正能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異。比如同時十來個學生,不但可以分別按不同程度讀不同種類的書,比如三個讀啟蒙讀物、《三字經》、《千字文》這類書的,兩個讀《論語》的,兩個讀《孟子》的,三個讀《詩經》的,兩個讀《左傳》的……都可以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