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頁

第七章:八股文教育特徵

八股文是在嚴格的長期傳統教育之下學會的。其本身是限制很嚴,很難寫而更難寫好的一種文體。為此要明確八股文難寫之程度及種種難點,必需先明確八股文教育之特點,然後才能進一步講述其難點。

八股文教育的特徵如前文所述,首先是熟讀背誦大量古書。即《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ldo;五經&rdo;(《詩經》、《書經》、《易經》、《禮記》、《春秋左傳》)。這個熟讀不是一般的熟,而是要能作到提到那裡背到那裡,真正所謂滾瓜爛熟,&ldo;倒背&rdo;如流。這不要說一般記憶力差的小孩難以作到,即使是聰明小孩,記性很好,要把這一大堆古書背熟,也要利用和發揮了兒童時期記憶力強,而理解力較差、尚未成熟的特徵。也強調讀熟背誦。而且反覆強調一個&ldo;熟&rdo;字,根據不同智力,寧可少些,但要第一次時就讀熟,決不能讓其夾生。使其記憶庫中,第一次即留下極深刻的印象。這個要求是符合兒童生理實際的,所以做得到,有效果。第二是利用語言聲音節奏與習慣的自然合拍,會產生記憶效果的經驗。傳統習慣就是高聲或低聲誦讀,總之是要讀出聲音來,這與漢語的聲節特徵有關,縱使重複幾十遍、上百遍,也不會疲勞,而且易於記憶。這種方法,從很古就已形成,而且讀的很節奏,有腔有調,即所謂&ldo;絃歌之音&rdo;。《史記&iddot;儒林列傳》記伏生弟子歐陽生雲:&ldo;間行傭賃,以給衣食,行常帶經,止息則誦習之。&rdo;所謂&ldo;誦習&rdo;花不少時間和很大氣力。而且讀熟的書,要保證不遺忘,這就要隨時複習,不然,雖然一時背熟,很快便要回生,遺忘,前功盡棄了。如果我們仔細研究思考歷史,會發現這種教育手段是肇自先民,起碼從周代就開始了,或者更早。《論語&iddot;學而》第一,開宗明義便是&ldo;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rdo;先突出&ldo;學&rdo;,再強調&ldo;時習&rdo;,這是中國歷史傳統文化得以綿延數千年的根本原因,也是符合人類思維的客觀規律的,因為說到底,民族文化的儲存流傳不是在圖書館、博物館、名勝古蹟……而是在一代一代部分活人的腦海里、記憶中、思維中。舍此而外,那就談不上什麼民族文化了。這種教育手段之有效性,在於強調了符合人類生理智力特徵的三個環節。第一即充分,就是高聲朗讀。這同佛教和尚念經的方式不同,舊時俗諺說:&ldo;老和尚念經,有口無心。&rdo;和尚念經的方式是從印度佛教傳來的。只是重複著念同樣的經文,目的只是念。而不是為的記憶、理解、接受文化知識,以及學會作八股文,參加科舉考試、最後作官等等。再有高聲誦讀,熟悉文字聲音節奏,對於學會寫文章、寫出流暢的文字,大有關係。過去說學作詩,&ldo;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哼。&rdo;其實不但作詩,作文同樣如此。尤其是文言文,只要讀熟背誦若干篇名文,你自然理解語言節奏,虛實字的位置,自己執筆為文時,自然不會弄錯,寫的十分流暢。其實寫白話文同樣如此,只要一讀出聲音來,馬上會發現文字中的毛病,或多字,或少字,或有不銜接處、重複處,這就是中國文字誦讀的重要性。第三用大量時間的溫習,即第一次讀熟的書、已經背誦十分流暢的書,為了防止遺忘,有步驟、有計劃地再複習誦讀,一遍兩遍,這是保證永久記憶、紮實基本功的有效手段。因為一般人讀書第一次記熟背誦,還是容易做到的,但是常常記得快,忘得也快。所以必須花更多的時間用於複習,才能鞏固記憶,這在孔子時代就特別強調&ldo;溫故而知新&rdo;。兩千多年來一直強調這點,直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