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1部分

去宗人府了,按照大明朝的規定,他是肯定要被立為太子的,只不過要等到十歲之後。

其實朱也很推崇這個嫡長子繼承製,它是解決兄弟紛爭的最好辦法,不管你有多大本事,只要不是嫡子,就不要打王位的心思,除非是沒有嫡子,而你又是庶子中的最長者。

說到底,這還是一種論資排輩的辦法,雖然這個辦法在一些人眼裡看來很腐朽,很錯誤,壓制了許多有才能的庶子,包括朱棣、李世民這樣的天才。

但是,希望讀者君能夠明白,這個世界上有遠遠比天才更加重要的東西,那就是穩定。只有穩定,你我這種小老百姓才能安居樂業,悠閒地過著小日子,你下了班之後才能開啟起點看我的小說,而我下了班之後才能有功夫寫小說給你們看。若是打起仗來,誰還顧得上這些?亂世雖然出英雄,雖然精彩,但卻是容不下一張書桌的。

大家可以掰著手指頭數一數,自古以來的各個亂世中出了幾個英雄,相信大家都能數過來,而死了多少人,相信大家是數不過來的。

在亂世之中,絕大多數人其實都是炮灰,尤其是你我這種小老百姓,所以要珍惜和平,好好的過小日子。

這種論資排輩的方法雖然會埋沒一些天才,但是會給我們大眾帶來穩定,這就夠了,上來一個不是特別天才的皇帝,最多就是政績不是特別顯著,多納幾個後宮,庸庸碌碌的過一生,史書上沒有留下幾筆記載。老百姓該幹什麼還是幹什麼,該種的地必須要去種,該納的糧一分也不能少,大家湊合著過日子。

而要是放任幾個天才去爭皇帝,那可就麻煩大了,中原大地打成一鍋粥都是有可能的,“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場景不是曹操刻意的誇張,君不見靖難之役打了四年,河北一帶都沒有人了,朱棣上來之後,還不得不從山西移民充實這一帶。

相信對於在靖難之役中被殃及而死的廣大河北群眾來說,他們寧願不要後來的七下西洋,不要後來的五徵蒙古,不要後來的《永樂大典》,不要後來的萬國來朝,不要後來的輝煌盛世。

他們寧願在文弱的朱允的統治之下,庸庸碌碌的過一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看著家裡的煙囪上冒出的裊裊炊煙,等著老婆喊自己回家吃飯。

所以說,朱元璋制定的這個“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兄終弟及”的繼位制度,是有史以來最完善的制度,雖然不敢保證代代出英才,但可以保證每一次皇權交接的時候都能平穩過度,讓大明朝的百姓能夠永享盛世。

天氣漸漸地冷了,淑妃的肚子也越來越大,這段時間就要生產了,就在大家萬分期待的時候,一條訊息將朱在得子之後的喜悅中拉了出來李景隆要來了。他的身份,是欽差。

這則訊息是朱設立的驛站迅速的報給朱的,由於河西之地盛產馬匹,朱的驛站也因此十分富裕,驛站的卒子傳遞訊息的時候,基本上都是騎著雙馬,跑累一匹換一匹,速度十分的快,因此李景隆剛過黃河,朱就受到了確切的訊息。

由於之前朱收買了在肅國的錦衣衛,透過他們打聽出李景隆這次來肅國的目的是傳他自己回京敘敘家常的,並不是來找麻煩的,因此心裡鬆了一口氣,不過鬆歸松,但對於朝廷的使者,他還是不敢怠慢的。

算好了李景隆來敦煌的時間,朱便帶著一干文武大臣在城外早早地等候,他知道這個李景隆雖然在歷史上的名聲不佳,但自己必須要好好應對,因為就算他是個傻子,他的手裡也握著很多資源,有老朱和朱允給他做後臺,這樣的李景隆就算是個三歲孩子,自己也是惹不起的。

《韓非子》中有一句名言:“故立尺材於高山之上,則臨千仞之溪,材非長也,位高也。”實在是至理名言,現實世界是唯物主義世界,誰掌握的資源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