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場咖啡是用來賺美元的,用料倒是不含糊。加了牛奶和砂糖之後,這東西喝著喝著倒也就習慣了。
今天的衡建雲沒有穿軍裝,不過坐在那裡的姿勢就是他的名片,濃濃的軍人味道撲面而來。
“我寫的那篇文章軍內反響很大,已經被定密了。”衡建雲放下咖啡杯,有些深色複雜的看著胡文海:“上面對你這次出國很重視,也答應了我們連嘗試新裝備的申請。不過在行動中心戰的這個概念上,很多人認為技術上恐怕差的還遠,哪怕是美軍都達不到以行動為中心的要求。”
“現在不行,不代表以後不行。”胡文海搖頭道:“電子技術發展是非常迅速的,我認為十年內行動中心戰的概念就會被確立起來。而在此之前,比如說美國人就能建立起這種資訊化體系。我這次出國,會嘗試以現在美國的技術,來實現一部分資訊化的先決條件。”
“對,這也是首長們關注你這次出國的原因。很多人都在看,行動中心戰的概念很激動人心,但能不能實現還有待檢驗。”
胡文海笑笑,沒有說話。
只要有基本軍事常識的人都能看出來,以行動為中心對以計劃為中心的優勢。
軍事理論往往是落後于軍事實踐的,比如說先是有了坦克,然後才有集中突擊和閃電戰。有了機槍和鐵絲網,然後才有了陣地戰。有了燧發火槍,然後才有了排隊槍斃。
同樣的,正是因為資訊化技術應用到軍隊建設之後,各種資訊化條件下的軍事理論才開始成形。
比如說胡文海丟擲來的這個行動中心戰,乃是到二十一世紀美軍才提出來的軍事理論。單是這一點,就已經比解放軍現行軍事體系先進了至少三十年。
這個三十年絕不算多,實際上到2014年的中國解放軍,也只有極少數精銳能夠玩得轉行動中心戰。
可至少從邏輯上來說,行動中心戰對計劃中心戰是擁有無以倫比優勢的。想也知道,工業時代的軍隊可以說是一次性的,投入戰場之後就很難對其作戰計劃進行改變,也很難對戰場狀態進行實時應對。
但是進入資訊時代,軍隊指揮和情報獲取的手段極大增加,在行動中根據實際情況隨時變更計劃成為可能。
三十年的差距,很可能現在的解放軍連這個概念都還沒有。胡文海猛的扔出來這麼先進的軍事思想,要是一點震撼力都沒有,不是太愧對三十年來中國解放軍孜孜以求的目標了?
東西是個好東西,但現在擺在解放軍高層面前的,是可行性的問題。至少從中國目前的技術水平出發,實現行動中心戰的目標看似是遙遙無期。
甚至很多人都絕對,這是個看起來很美的東西。因為行動中心戰的前提是軍隊資訊化,可資訊化軍隊是否能夠提供行動中心戰要求的高指揮效率和高感知力,這一點就不能不打上幾個問號了。
在這個時候,胡文海跳出來聲稱自己有一百多萬美元在手裡,而且願意無償幫助衡建雲的偵察連實現資訊化換裝——啊,這個老胡家的覺悟還真是高啊!
咳咳,胡文海暗笑,估計沒有人知道未來中國在建設c3i系統上會花多少錢吧?光是在1996年到2000年的九五計劃期間,便一口氣花出去3600億人民幣,用來建設支援c3i系統的戰備通訊電信網路。更別說還有後續的c4isr升級版,這東西是不顯山不露水,可比什麼航母艦隊都燒錢。
但作為一個大國,c3i、c4isr不建你能行嗎?現成的例子就是海灣戰爭,薩達姆的裝備並非不先進,和伊朗掐了八年,也不能說沒有戰爭經驗吧?可結果如何?還不是被美軍花樣吊打。原因在哪裡,就是後來被眾多軍迷念念不忘的“體系”二字。
很多軍迷嘴上念著“體系”,但要是問他何為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