諷她,努力剋制情緒回答,“這句話出自《觸龍說趙太后》,趙太后為了小兒子長安君的未來,同意了觸龍的遊說,送小兒子去齊國為質。”
宜修又問,“那您知道長安君的結局嗎?”
這德妃倒真的不知道,她能知道這篇《觸龍說趙太后》,也是五公主為了勸說額娘,講給德妃聽的。
宜修自問自答道,“史書上對長安君的記載只到他被送到齊國為質。
趙太后的大兒子趙孝成王就是年幼登基,需要趙太后攝政穩定朝局,外面又有齊國連吞三座城池的滅國之危,可想而知長安君降生時一定是很不太平,兒媳推測他也許身體並不好,所以趙太后才取了長安君這個封號。
這樣一個體弱的孩子送到了敵國為質,就沒了訊息,想來是病亡了吧。”
這話像晴天霹靂一樣在德妃耳邊炸開,刺啦,是德妃手中錦被被撕裂的聲音。
宜修並不理會德妃的失態,自顧自地說,“這故事不吉利,兒媳換個故事吧!皇額娘可曾聽過《鄭伯克段於鄢》?
這故事講的是鄭莊公有個同父同母的弟弟共叔段,他們的母親武姜因為生鄭莊公的時候難產,所以很厭惡大兒子,喜歡小兒子。這種情況到鄭莊公繼位之後依舊沒有改變,武姜甚至想讓鄭莊公傳位於共叔段。
鄭莊公是如何應對的呢?他設計並故意縱容武姜和共叔段,共叔段得意忘形,欲奪國君之位,莊公便以此來討伐共叔段。”
說完了這個故事,宜修感慨,“這麼比起來,也不知道長安君和共叔段誰的結局更好了。想來還是長安君吧!畢竟他是為了國家大義而死,而不像共叔段一樣是個謀反的叛逆之徒。”
德妃面目猙獰地說,“夠了!夠了!不要再說了!”
可宜修的主意還沒出呢!她最後說,“所以,終究是長痛不如短痛,此時不痛就要抱憾終身了。若想解十四弟之危,還是要看皇額孃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