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仙,晉宇子卻是打定了主意要報答老師。
再說武候做國君多年,年歲已大,想必也是難以改變的。不說公孫鞅與晉宇子皆還年少,難以取得武候信任,即使只論法力,此時有吳起,若誅吳起就必定又會有儒門高手,晉宇子也只是相當於地仙初期,並不足以改變形勢。而且一眾修儒之公卿,也很難容忍法家和道家再次在魏國紮根。當今之計,唯有在魏國自上而下,從根本改變才有可能。
晉宇子想到武候的幾個兒子。
武候有三個兒子。公子罌,公子緩和公子昂。公子罌曾隨段幹木修習儒術,卻是難以改行法、道,公子昂直爽,但輕信人言,難成大事,唯有公子緩,溫和敦厚,如果有強力相助,不難成事。
與魏國的幾個公子拉近關係或者更進一步,卻是需要機會的。這些機會,宇子只能讓公孫鞅去創造。
公孫鞅這些天很忙。
公孫鞅不是一個沒有眼光的人。他胸懷治理天下的大志,本來是衛國的公子,因為衛國國小人弱,難以大展宏圖,這才遠來魏國,而公孫鞅似乎也已經看到了自己將來的成就。不過目前情況下,礙於自身修為水平所限,對法家jīng髓,治國理念,並不jīng深。對於如何實現自己的志向,如何治國安天下也沒有具體的行動步驟,也可以說正是因為遠視而近視的時候。當某一天宇子問他要如何具體實現抱負時,公孫鞅只是想到先要奪取《法經》,至於以後,居然吶吶說不出來。
無疑,被老師趕鴨子上架的宇子徹底提醒了公孫鞅。公孫鞅一改以前在相府只是修煉的情況,開始主動客意結交一些相府門客及一些到相府拜訪的魏國官員,整個魏國的形勢,也開始逐漸的清晰起來。
公子罌無疑是個很有心機的人。在儒術薰陶下,對於拉攏百官,結交群臣都駕輕就熟。在公子罌身邊,圍繞著包括一些公卿在內的許多貴族,三公子之中,以公子罌的勢力最大,如果武候崩殂,公子罌卻是最有可能接位之人。
公子緩溫和敦厚,待人寬和,有許多的老臣都對他青眼有加,稱讚他是仁慈之人,治國之才。相對公子罌而言,公子緩勢力稍遜,但也差不了太多。
公子昂卻是最奇特的,因他直率天xìng,魏國朝野上下,都與昂關係不錯。然而,這些文武百官,卻又並不支援他,而是支援他的兩個哥哥,只有公叔座除外。公叔是當權的貴族公卿之中唯一支援公子昂的。然而公叔相邦又是魏國朝野最有權勢之人,仔細想想卻是耐人尋味。
公孫鞅知道,若想將來能在魏國大展手腳,勢必要和三公子其中之一關係菲淺,而這個公子,還必須在武候死後能接位為魏國國君。
和宇子一樣,公孫鞅也認為公子緩才是最佳的支援人選。
魏武候已經漸漸年衰,最近兩年的魏國,甚至已經失去繼續擴張的鋒芒。魏國國君交接也許並不再是很久之後的事。
魏國三公子,以及那些在三公子後面的貴族公卿,都明白這一點。
私底下,魏國朝野的每個人都在思量著武候百年之後的路,都在做著一朝乍貴的夢,而這些,都要應在武候的這三個公子其中之一身上。
公孫鞅也在苦惱。如果要在魏國大展宏圖,就必須依託於未來的魏王。以前看不清形勢倒還沒覺得什麼,如今看清了魏國的形勢,公孫鞅卻是有一些著急了。
公子緩好象是並沒有與公子罌爭奪國君之位的打算,一般情況下,他都呆在自己的府中,並不怎麼與朝內官員結交,而公孫鞅卻也因此沒有了與他結識的機會。
機會很快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