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9部分

國在當初與日本締結“舊金山媾和條約”的同時,還訂立了“日美安全保障條約”。規定美軍在遠東地區發起軍事行動時可以自由使用日本全土的軍事基地。作為回報,日本此後置於美軍的保護之下,軍費負擔輕減到僅需維持保安隊(1954年改稱“自衛隊”)的程度。這樣,日本幾乎淪為美國的附庸國,高唱放棄戰爭的《憲法》第九條事實上漸漸變成一紙空文,在50年代後期美蘇核競爭時代到來之後。更是完全鑽入了美國的核保護傘之下。這正是戰後國際秩序中美國所追求的稱霸世界戰略中指給日本的一條不容選擇的道路。

在上述背景下,1960年“日美安全保障條約”改訂之際,日本爆發了以青年學生組織“全學聯”(全日本學生自治會總聯合)為中心的反對該條約改訂的“60年安保鬥爭”,這是力圖擺脫美國統治的運動的初現。這一運動雖然未能阻止條約改訂而以失敗告終,但卻為下一次運動積蓄了能量。

1964年8月。美國以北部灣事件(所謂美國驅逐艦受到越南北方魚雷艇攻擊的事件,事實上並非如此)為藉口,正式介入越南戰爭,1965年2月開始對越南北方的洞海進行轟炸。自然,日本本土及沖繩的美軍基地在這次戰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日本由於所得倍增計劃造成供給過剩,負債1000萬日元以上的破產企業達4212家,成為日本戰後最大的經濟危機。而越戰所引起的特殊需要(“越南特需”)無疑解救了這場危機。1965年,日本再度進入高速發展階段。如此這般,日本在繼朝鮮戰爭之後,又一次從別國的戰爭中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利益。

在戰後的20年裡,如前文所述,高速經濟增長的消極後果如環境汙染、公害、藥害、農業遭到冷落等事件的接連發生,激發了患者、受害者、農民以及學生們的批判運動。這些運動自然成了對戰後日本追隨美國政策的嚴厲審判,也成了針對以公然捲入越南戰爭為代表的美國霸權的反戰和平運動。(未完待續。)

第二百七十五章 精神力量

而國內在成立以後的20年中所走過的道路與日本恰恰相反。在建國初期,新中國有著同時與東西兩個陣營締結國家關係的意圖,並非要閉關鎖國。實際上,到1950年初,應中國的要求,不僅蘇聯、東歐諸國以及緬甸、印度、巴基斯坦等亞洲國家,甚至西方的挪威、丹麥、瑞典、瑞士等國家也都與中國建立了外交關係。英國、荷蘭等國也流露出要同中國建交的意向。但是美國頑固地拒絕承認中國,並於1950年捲入朝鮮戰爭,致使其與中國的關係陷入一籌莫展的敵對狀態。由此可見,中國介入朝鮮戰爭並非是由於中國的喜好,實在是被迫的。結果,中國事實上不得不違背自己的願望而斷絕了與西方國家的關係。

朝鮮戰爭是君臨全球的最強國美國與代表著貧困亞洲的中國之間持續了3年的一場戰爭。許多日本人把1941年12月8日的偷襲珍珠灣看作是導致1945年日本戰敗的直接原因。認為日本戰敗的根本原因在於日美兩國之間的物質、經濟實力過於懸殊。因此,戰後初期的許多日本人都有這樣一種意識:敵視和反抗美國是不可能的,也不應該那麼做。無疑,正是這一點導致了日本戰後對美國的追隨。同時,對日本人來說,貧窮的中國挑戰富強的美國本身是令人驚詫的。而且,中國出乎意料地把美國逼入苦境,並於1953年迫使美國不得不簽訂與戰敗無異的板門店停戰協定,大大改變了日本人的對華認識。從這時起,對追隨美國持肯定態度的**保守勢力階層,甚而開始把中國看成威脅。而對追隨美國持牴觸情緒的容共的革新階層,特別是其中的年輕階層。隨著民族主義感情的高漲,則增強了對中國的讚美。

對中國的讚美是導致後來一部分革新階層支援文化活動、讚美毛大大的初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