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世祖至元年間,太師國王之孫、通政院使碩得死後,妻子病重,兒子只有九歲,家境艱難,遂以家藏的一塊寶玉託御史臺通事闊闊術拿到市上出售,因非尋常物制,無人敢買,後為權相伯顏命人購得。只見&ldo;乃黝玉寶符,其方四寸,螭紐交蟠,四可邊際,中洞橫竅,其篆畫作蟲鳥魚龍之狀&rdo;,經監察御史楊桓辯認,刻文為&ldo;受命於天,既壽永昌&rdo;。於是又被確認為秦璽。
元滅後此璽被元順帝帶到了漠北,朱元璋為了它,更是不惜遣徐達帶兵數十萬深入漠北,以期奪回此寶,卻莫能如願,這一千多年下來,不知有多少英雄為它折腰,又有多少人為它死於非命。
李鴻基拿著這個傳國玉璽,彷彿拿到了一個湯手山芋,這個玉璽的分量在儒家心中本身就代表天命,若此時他已統一全國,那當然好辦,群臣也必然會歌功頌德一番,但現在離統一還遠,若傳出和氏壁在自己手裡也不是是禍是福,起碼若手下都因和氏壁一定要讓他稱帝就會感到為難,若是稱帝,天無二日,就是崇禎認了,他也得馬上發兵滅了大明,可就是這三邊之地,李鴻基還缺少官員,就是打敗了朝庭,他又哪來這麼多人管理,沒有得力的官員,大亂之下不知會有多少百姓死於非命,他寧願等上一段時間,也不原馬上挑起天下大亂。
李鴻基馬上下令將訊息封鎖,讓知道此事的人都嚴守秘密,可為時已晚,宋獻策雖知此事重大,但他可沒有保密的意識,他心中恐怕還恨不得把唐軍得到傳國玉璽的訊息傳得越快越好,如此才能讓天下百姓知道,唐王才是天命所歸之人。他派出二千人護送這小小的一個東西,自然會讓那些人猜疑不定,許多人都已知道那就是和氏壁,等到李鴻基下令此事要嚴加保密時,西安城內已傳得風言風語,許多人得知唐王得到和氏壁都彈冠相慶。
唐軍的官員也馬上得到訊息,大明一直得不到的傳國之璽如今被唐王派人奪了回來,這代表著什麼,這代表著我們大唐才是天命所歸,唐王才是真命天子,唐代明已是大勢所驅,許多原來的降官都放下了心,不是我要背叛朝庭,實仍天命如此,非人力能挽回。
就在李鴻基以為此事能壓下去時,數日之間,唐軍的道賀表紛紛上來,接下來就是勸進表,都希望唐王秉乘天命,進階帝位,否則必傷臣民之心云云,這事李鴻基就是要壓也壓不下,每個人都希望能向唐王表示忠誠,何況唐王進一步為唐帝,他們自然也可以更進一步,何樂而不為,見李鴻基不為所動,馬上又紛紛上了第二道勸進表,漸漸除了西安的官員外,其它各地的官員也得到訊息,紛紛快馬加鞭送上奏章,擁護李鴻基稱帝。
李鴻基見如此,知道此事不處理這不行了,把周鳳梧,洪承疇,許鼎臣還有他的叔叔李守忠招來,垂詢此事該如何處理。
他們四人也上了勸進表,李鴻基怕他們一開口就勸李鴻基稱帝,所以等他們一進來,李鴻基就先開口道:&ldo;本王知道各位也有意讓孤王稱帝,非孤王矯情,非要推三阻四,只是此時還未到稱帝的時機,所以今天把你們叫過來,非是要勸本王接受各位的勸進,而是讓各位愛卿想出一個辦法,如何能不傷臣民的心,又能把此事儘快平定下來。&rdo;
眾人都相互望著,誰也不開口,唐王雖然說了不想稱帝,但此事還真不好開口,否則傳了出去,自己就是第一個反對唐王稱帝的人了,現在大夥兒都眼巴巴的指望著唐王稱帝後自己也能水漲船高,尤其是那些降官更是如此,唐王稱帝後,代表的是天命,他們也就不用愧疚,若有人斷了他們的指望,以後說不定能落下多少埋怨。
見眾人都不開口,李鴻基只好轉向李守忠,道:&ldo;李侍郎是本王親叔,那你先說說,如何可以解開這個局。&rdo;
李守忠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