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真正成為朝庭的一方官員,只有在殿試考中三甲的人才有可能青雲直上,可考中三甲的人何奇少,一甲才取三名,&ldo;狀元&rdo;&ldo;榜眼&rdo;&ldo;探花&rdo;,統賜進士及第,二甲只有數十名不等,賜進士出身,三甲也不超過百名,未考中的舉人,只授小京官或外地教職。而且一般考試都是三年才舉行一次,天下的讀書人何止數十萬計,可見是多麼不容易。
唐軍的這次考試不同,上面註明只要有秀才以上資格的人都可以參加,而且和朝庭只設進士一科不同,唐軍以復古為名,恢復了唐朝的各種雜科,重分為參謀,進士、明法、明字、明算、明經、明史七科。
在李鴻基看來,朱元章只選取進士一科簡直是對漢人的犯罪,從此讓全天下的讀書人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八股文中,加上清朝也承襲了這種制度,近六百年來,漢人的科技文明停止不前,這和八股取士有很大的關係。
唐朝時,明法科旨在選拔熟悉法律的司法人才,明算旨在選拔精通算術的數學人才,明字旨在選拔對書法、文字有專長的人才,明史分為一史和三史兩科,李鴻基將他們合併,唐朝的考試事實上分為八科,一史為選拔精通《史記》、《漢書》、《後漢書》其中之一的人才;三史則是選拔精通《史記》、《漢書》、《後漢書》三部著作的全面人才。
唐軍的參謀一科是從唐朝的秀才一科轉來,因秀才現在已成為取得生員資格計程車子稱謂,李鴻基不是不作改動,唐朝秀才一科更是創舉,要求對有關國家的大政方略問題,作策論五篇。旨在選拔一些具有宏觀全域性意識的高階人才,因此對考生要求非常高。這是選拔參謀多好的方式啊,可惜唐朝秀才選拔的制度太嚴,如果若被推薦上來的人未能透過,所薦州長官甚至還要受處分,以至於後來參加考試的人數非常少,唐高宗時曾被停止過,此後也處於名存實亡的狀態。
至於唐朝的明經,進士兩科實無大用,明經重&ldo;貼經墨義&rdo;,進士重詩賦。明朝的進士科其實將唐朝的這兩科包涵,反而成了明朝選拔官員的唯一途徑,這類官員不通政務,只能充在臺前,與泥胎木偶無異,以至於百姓稱之為師爺衙門。
李鴻基當然不希望自己選拔的官員是這樣的人,若不是進士一科已實施了數百年,在讀書人的心目中無可取代,李鴻基甚至有廢了這一科的衝動,洪承疇,許鼎臣等人雖然對科考開如此多的雜科有異義,但李鴻基當初取了唐為國名,以大唐後裔自許,恢復唐軍的科舉制度,他們也無話可說,加上他們也看到了只取進士一科的弊端,只得同意。
唐軍的這種取士方式,甚至吸引了一些朝庭的微未小史來參考,他們這些人大多是科舉不暢,只有一個秀才身份,投身衙門,做文書,刑名,師爺之類的工作,雖然大量的政務都是他們承擔,但永遠也別想走上前臺。
這當然會讓他們覺得心有不甘,他們一見到唐軍的取士方法,頓時眼前一亮,若論明法、明字、明算、明史這幾科,那些只會死讀八股文的人如何會是他們的對手,雖然他們能在暗中撐握權力,但是對能站在臺前的誘惑還是不能抵禦,以至於許多衙門的師爺,書吏紛紛出走,朝庭的許多政務突然一片混亂,沒有了師爺,書吏的幫襯,那些正統從科考出身的官員頓時兩眼一摸黑。
有了這許多原因,西安城內自然會士子云集,引得眾人紛紛前來,西安城內在二個月內湧進計程車子和他們所帶的僕人超過萬人之多,西安的酒樓客棧全部爆滿,許多人都得紛紛借住在百姓家中。
這個規模讓唐軍上上下下都嚇了一大跳,西安的衙門上下更是緊繃了一根弦,這些人可不一定都是來考試的,恐怕朝庭的密探也不少,連賀景的情報部門也全部出動,嚴密監視著西安城的一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