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邊的近衛軍官兵也看得眼熱,恨不得馬上出戰,替皇上將四海之內的敵人全部掃平,即使自己戰死疆場也是無憾。
經過門口的上萬百姓傳送,一天時間皇帶和皇后親自給烈士盛元霄的事就傳遍了全城,百姓紛紛讚嘆皇上的聖德。
唐軍的軍心民心皆可用,伐明已成順勢之舉,大家想的都是什麼時候將大明王朝最後推翻,猜測皇帝將會如何用兵,是直攻京師還是逐步蠶食。
大唐的分武分立兩旁,文臣方面,周鳳梧帶頭,宋獻策,顧君恩緊隨其後,劉之渤是巡撫。排在第四,下面就是洪承疇,許鼎臣,李守信,趙良極,賀景,賀珍。王長順等五品以上官員,不過,情報部只有二人,顯得人單勢獨,除了對內對外的兩個首領,情報部其他人員身份都需保密。不會出現在大殿中。
武將則由高立功領頭。下面是馬維興,李萬成,李雙喜,劉芳亮,高一功,盧象升等人依次排序,除了近衛軍統領李過沒來外。在西安五品以上的武將基本上也已到齊。李巖是近衛軍中人。沒有輪到他當值,也名例其中,不過排在最末。
皇帝還沒有來。各人都在交頭接耳,議論著此次伐明事宜。從李鴻基決定稱帝起,大家就早就預料,離全面伐明的時機不遠,這是皇帝稱帝後地第一場朝會,再過二天,外地過來的官員就要趕回駐地,要伐明自然會在這場朝會上討論。
文官還好,見皇帝沒來,各人都僅守禮議,有談論也是切切私語,而武將們多是粗魯不文,許多人原先連字也不識,跟著李鴻基在商洛的二年時間裡才開始學習,現在唐軍中的高階將領不認識字的人雖然沒有,可要讓這些武夫學得溫文爾雅那也是不可能的事,一個個嗓門粗大,將整個承運殿幾乎都要吵翻,熱鬧的象個菜市場。
趙良極緊皺著眉頭,他投降唐軍後,一直不得意,先是作為雙方地信使來來往往,然後在禮部這個無人理睬有衙門幹了幾年,這次借著皇帝登極,禮部全力操辦之極,權力大漲,他又正式成為六部之一人的尚書,正是大快心意之極,見武將在大殿上如此喧譁,禮部自然有責任教化,向高立功道:&ldo;神武大將軍,萬歲未至,爾等如此喧譁,於禮不合,還需肅靜才是。&rdo;
高立功斜著眼睛看了一眼趙良極,見是在唐軍中最無權的禮部尚書,理也不理他,反而同後面的的李雙喜更加大聲的談笑。
趙良極大怒,喝道:&ldo;大將軍,這是陛下地大殿,談議政事地莊嚴之屬,爾等武將焉不知收斂。&rdo;
趙良極的聲音頗大,許多人都聽見,都詫異的望向趙良極,高立功不但是武將之首,還是皇后之兄,剛剛不久又掃平了滿人的老巢,立下了大功,武將們都納悶趙良極是否吃了熊心豹子膽,敢對高立功如此說話。
文臣和武將自古以來就是對立,除了唐時武將地位頗高外,宋明兩朝的武將皆是不得志,文人都怕出現唐未武將割據一方的局面,而唐軍起兵以來都是文武並重,這頗不合文官們心意。
不過,打天下時,武將們權力肯定會大,治天下卻不能靠武夫,此時唐軍雖然沒有一統中原,但雙方的優劣之勢太過明顯,來自大明地降臣感受更深,自然希望皇帝能對武將收權,趙良極所以敢如此對高立功說話,正是高立功地身份太過敏感之故,手掌重兵,皇后的哥哥,立大功而不賞,這是任何一個皇帝都要防備的物件,趙良極才想借題發揮,試探一下皇帝地心意。
高立功被趙良極喝斥,先是茫然,繼爾大怒:&ldo;我和陛下情同兄弟,說話時尚且如此大聲,你一個貳臣,有何資格教訓我?&rdo;
這個貳臣頓時將洪承疇,許鼎臣,劉之渤,盧象升,左光先等人統統罵了進去,這些人有文有武,高立功話一出口就覺得不對,只是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