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兵力不足,難以同時破兩城。”
許攸焦急地踱步。
如果他決定投靠楚天,那麼就要立下功勞,獲取楚天的信任。
杜如晦仍然像是一隻老狐狸,似笑非笑,耐心地等待許攸獻計。
杜如晦終究沒有來過冀州,對冀州的瞭解僅限於情報。而許攸不同,他跟隨袁紹在冀州打拼已有三年。作為袁紹的謀主之一,許攸不僅有一些能力,而且熟悉冀州的地形要隘、人情世故,如果許攸提出攻略冀州之策,說不定比杜如晦還要實用。
“將軍可嘗試攻打鄴城。冀州麥子將要成熟,將軍實在無法攻拔,則可分兵收割小麥,運回黎陽。此般一來,不但黎陽可獲得糧草用以固守,還可令鄴城以及趙龍大軍陷入缺糧之困境。”
“其二,可堵塞淇水,開鑿運河,使其流入白溝,增白溝水量,以便大船自兗州向冀州運輸軍糧。”
“其三,劫掠周圍村鎮人口,增加黎陽人數,或遷移至黃河以南,此謂絕戶之計。”
“其四,遣人前往黑山聯絡黑山軍張燕,令其起兵響應,則可獲得黑山軍十萬,攻打鄴城,大事可成矣。”
“其五,令斥候於鄴城散佈訊息,謊稱冀州兵敗,必定人心惶惶,或有叛徒獻城而降。”
許攸在周亞夫兵力劣勢時,仍然向周亞夫獻出五計。
杜如晦認可許攸的五計,絕糧、絕戶、拉攏黑山軍、擾亂鄴城人心、以及開鑿運河打通運糧水路,可謂是取冀州的良策。
“子遠獻策有功,將來必定會為主公所重用。”
杜如晦為了儘可能拉攏知曉冀州之事的許攸,稍微誇獎許攸。
許攸見楚天的謀士對自己稱讚有加,心裡暗道,楚子謀的謀士不過如此,楚子謀若能取冀州,都是我許子遠的功勞啊。
儘管這麼想,在沒有真正攻下鄴城之前,許攸還不敢自傲,而是向周亞夫問道:“這位將軍始終沉默寡言,不知道許子遠的計策如何?”
周亞夫沉吟:“等趙龍率兵北上,可依此行事。”
“如果兩位聽我良策,則大事可成,冀州可得,你們也會受到兗州牧重用。袁本初便是不依我計策,導致趙龍勢大,才會功高震主,自己釀成大錯。”
許攸此時還是不由自主流露出技高一籌的姿態。
杜如晦暗中搖頭,許攸會謀事,但不會謀人。換而言之,許攸過於自傲,而且為人貪婪,個人品行不好,終究難以出相入將。
不過楚天攻下豫州以後,下一步就是平定河北,因此杜如晦必須要為楚天留下許攸,哪怕是暫時滿足許攸的性格缺陷。
至於攻下豫州,許攸顯得不那麼重要以後,再看許攸是否會做人吧……
個人的能力決定了下限,而性格,決定上限。
杜如晦私底下讓周亞夫將許攸奉為幕僚,自己甘願擔任守勢軍團的第二號謀士,同時將部分戰利品分為許攸和他的家人,滿足許攸對於名利的渴望。
許攸大為滿意,他從鄴城逃出時被亂兵搶走不少財產,杜如晦的慷慨,讓他對楚天勢力萬分滿意,感受到了楚天的誠意。
實際上,這只是杜如晦的獨斷。
房謀杜斷,杜如晦的決斷能力極強。
換而言之,即使沒有楚天的命令,他也可以根據形勢作出判斷,哪怕是對於人事的決斷,杜如晦同樣判斷準確。
現在的許攸一來到黎陽,就被杜如晦穩住,認為楚天已經盡釋前嫌,求賢若渴,而他許攸就是楚天缺少的人才。
從取冀州的戰略目的來看,許攸還真是楚天必須要拿下的人才不可。
“黎陽位於河北,主公軍勢位於河南以及徐州,如若趙龍擊敗胡馬,南攻黎陽,則黎陽隨時可能被攻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