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雷絕招的調遣。監軍紀波明和敖聞喜二人各率兩萬人馬分別埋伏在成都東北的龍潭寺和西北的蘇坡一帶,其任務是阻擋杜聞秀北面的主力軍。監軍敖聞喜和王濟恩各率兵兩萬繞道桂溪、保和兩地,進攻南門和東門外的大理軍隊。雷絕招自己親率三萬軍隊自成都西南花紅院方向殺入,居中策應。
兵法雲:“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兵法又云:“若五倍於敵,則三術為正,二術為奇;三倍於敵,二術為正,一術為奇。所謂一以當其前,一以攻其後也。”現在川軍兩倍於敵人,城內城外又正好各有十餘萬,似乎本身就已經符合兵法的‘倍則分之’、‘內外夾擊’的道理了,就不需要作進一步的部署了。然而事實,並不是這樣。
以圍棋為例,在棋盤中央,要圍住對方一顆子,自己需要有四顆子。十則圍之就剩下了六顆。若要圍住對方相連的三顆子,自己則需要捌顆。按十則圍之的說法,就剩下了二十二顆。這種死板的戰法,必然使自己很多兵力閒置,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
古時的戰爭,當兩軍相遇之時,其戰線首先是一條直線。然後由於各處力量對比的不平衡。勇猛一些計程車兵衝進了敵陣,直線被逐漸拉彎。再後,勇猛計程車兵衝進敵陣之後,三面受敵,處於不利地位,就慢慢往後退卻或者被敵人殺死,曲線又重新被拉直。整條戰線便一直重複著彎曲、拉直、再彎曲的過程。後面計程車兵,被前面計程車兵所阻擋,衝不上去,往往被閒置起來,要等到前面的人戰死之後,自己才能衝上去繼續尋死。
這種典性的戰爭屬於消耗性的戰爭。雙方的作戰能力雖然要起一點點作用,但它主要消耗的還是雙方的兵力。
後來,兵法家們認識到了這種戰爭的危害,就不停地思索,怎樣把敵軍放入自己的陣中,在區域性造成以眾擊寡的優勢。慢慢地,應用一些固定的戰濠、工事組成的天門陣、八門金鎖陣等種種陣式就應運而生了。這些陣式,由於事先考慮不當,其本身大都留有或大或小的破綻。其實它們最大的破綻,還在於敵軍有可能根本就不來應戰。
兩軍相對,講究的是攻敵不得不防。你雖然排了個陣式,敵軍完全可能改道進攻你的國都或重要城邑。等你匆忙趕去救援之時,陣式就完全沒有用了。
蔽櫓,指具有大盾牌的四輪車。它用桃木製成,外蒙生牛皮以抵擋弓箭,其內部除了馬匹之外,還可以容納士兵十餘人,通常用以掩護軍隊接近城牆。偏廂、鹿角都屬於戰車。它們的防衛能力雖不如蔽櫓,但它們所載計程車兵能夠揮刀、射箭,其攻擊力卻又強了幾分。蔽櫓在前,偏廂、鹿角緊隨其後,這樣就形成了一支衝鋒的隊伍。此次解成都之危。雷絕招總共派出三個三千人的衝鋒隊,分別由三位吐蕃將軍率領。洛追堅參、本欽所率兩支衝鋒隊各自依附成都東北面的紀波明和西北的敖聞喜軍隊,準備對大理軍主力發起衝鋒。班智達所率的衝鋒隊則在王濟恩所率軍隊之前,首先對東門外的大理軍隊發起衝擊。大理將軍單柘林所聽到的,實際就是班智達所率衝鋒隊的鼓聲。
在雷絕招看來,戰爭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衝擊、切割、包圍的過程。第一步,派出衝鋒隊向敵軍發起衝擊,在殺傷敵人的同時,主要的目的是衝亂敵軍的隊伍。第二步切割,利用敵軍隊伍混亂的時候,以主力作戰部隊將敵軍切割成兵力相差懸殊兩個以上的部分。第三步,以自己六七成兵力抵擋住敵方的九成兵力,以自己三四成兵力對敵軍剩下的一成兵力形成包圍之勢,儘快地消滅或俘虜這一成敵軍。衝擊、切割、包圍三個步驟每重複一次,勝利就近了一分。自從駐四姑娘山的吐蕃軍隊歸降之後,每日的訓練就是衝擊、切割和包圍,現在是實戰當中的首次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