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3部分

呢,講的這麼有趣。張三郎的歷史課本,用的不是史記一類的史書,而是用的通俗易懂的話語來講課,說中講歷史,倒不如說是在講歷史故事。

一個盤古開天,立即讓這些孩童都喜歡上了。

一節課,張超只講了這一個故事,盤古開天。中間他還提了幾個問題,讓學生們舉手發言。雖然有些孩子回答的完全驢唇不對馬嘴,可張超卻沒責罰他們,反而對他們提出了鼓勵。

時間很快到了,負責書院灑掃的校工按時敲響了鐘聲,其它三個班自習的孩子立即歡呼著衝出教室,跑到操場上玩去了。

張超也沒拖課,他讀書時就最討厭拖課的老師。

收起自己的講義,張超笑著道,“下課!”

一班的五十個孩子還意猶未盡,十分不捨得的站了起來。

‘老師再見。’

“同學們再見。”

馬周拿起自己的椅子,跟在張超的身後出門。

“別開生面,沒想到你的歷史課是這樣的,真的很有趣。”

張超笑笑,“才啟蒙的童子嘛,我不可能去教他們史記,或者春秋、左傳。我編的這個上下三千年,也只是個歷史的普通通俗讀物而已,讓他們對歷史有點了解。”

“雖然我只聽了一章,可我感覺的出,你這本三千年和三字經一樣都是啟蒙好書。三郎,你應當請人多抄一些送出去,定能讓你名聲更高。”

抄書,張超對這個時期的這種書籍傳播方式真的不太喜歡。太慢了,上次抄了千多本,可是請了一大群抄書人過來抄書。抄書的成本太高了,這讓他又不得不考慮起雕版印刷來。

他甚至都考慮過弄活字印刷了。

但真正把印刷提到準備日程上來時,張超才發現他還是有些過於樂觀了。雕版印刷比活字印刷其實要簡單,但卻得一塊塊的刻板,刻板之後都是固定的,因此印一頁書就得刻一塊板。

如果書的字數多,那麼就得刻很多板,保管存放不易,也容易磨損。另外刻板還有一個最大的缺陷,一旦一塊板上一個字雕刻錯了,那整塊板可能都廢了,前面的工作都白做了,費工也費板。

因此宋時畢昇發明了膠泥子活字印刷,後來還從泥活字改良到木活字、銅活字、錫活字等,但活字印刷卻一直沒有真正普及開來。不但宋朝大多是雕板印刷,連明清時都是如此。

活字也一樣有許多缺陷,比如每個字都得手工雕刻,費人力又費時間,雕刻活字比雕刻雕刻還費時間。另外單個字雕刻,還容易造成各個活字大小不均筆畫精細不以,排字行距歪斜不整齊,甚至會出現活字高低不平,印刷時油墨不均等情況。

當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單個活字雕刻印刷,雖然活字能反覆利用,但這些字比較呆板,印出來的文章字型沒有美感。

而雕版印刷,很多都是請一些書法很好的人寫稿,然後才請雕刻師雕刻,這樣就使得雕刻的字型是一篇篇的整體。其字型更如一篇完整的書法作品,閱讀起來感覺很好。

同塊雕板上的字,也會高低相同,字型均勻,印刷出來的油墨清晰度等都較高。

張超覺得,如果要弄,自己還是先從雕板印刷開始,活字印刷還是沒法一步到位的。活字印刷術成本確實低,但效果差。除非是去印刷一些廣告海報,要不然印書用活字,一般人還真不願意買賬。畢竟這時代的書較貴,能買的起書的人那都是讀書人,要不就是有錢的暴發戶,誰不想買本印刷精美的書,誰願意買本粗糙的書。

不過張超想要搞雕刻,首先就得找幾個優秀的雕刻師傅。這個其實到也不難,柯八叔公和鄭老木匠,都是幹了幾十年的老木匠。這年頭的木匠可都是手藝人,一把錘子一把鑿子,就能雕刻出各種花紋造型,什麼鏤刻等